冬小麦晚播镇压抗逆技术(技术体系)。
二、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我省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000万亩和4700万亩,面积和单产均居全国前列。我省光热资源分布较为丰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区域农耕期内≥0℃和≥10℃积温的倾向率分别为46.3和23.1℃.d.(10a)-1,上升趋势明显,我省冬前麦田普遍多生2-3片叶,多增1-2个分蘖,冬前群体普遍旺长,容易造成冬季冻害,大量分蘖受冻死亡,造成养分丧失;中期群体郁蔽,叶片早衰不利灌浆;后期群体过大易倒伏,导致15%-30%的产量损失。同时,全球尺度大气CO2浓度急剧升高导致的全球变暖然使我省降雨出现显著变化,突出表现为小麦季冬季雨水偏多、孕穗期干旱严重,灌浆期干热风天气频发,给我省小麦高产稳产造成障碍。
针对以上两个关键问题,结合我省光温资源特征,山东农业大学以优化群体结构和质量为根本,从群体动态发育特性、产量及品质形成等方面入手,设计小麦晚播抗逆增效群体,创新冬小麦晚播镇压抗逆技术,协调小麦地上群体与区域光温资源相匹配,显著降低了冬季冻害和倒春寒风险,显著提高经济系数和光温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该技术自2017年以来举办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26场次,培训农民4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8万份,提高了当地农民、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的收益。在我省莱州、济宁、枣庄、菏泽、泰安、济南、淄博等地示范推广1000万亩,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
提质增效情况。
通过本技术实施,在推广区给玉米季留出充分生育期,实现每亩增产玉米35-40 kg,部分区域玉米籽粒水分降至25%以下,实现了玉米粒收;小麦通过晚播镇压,实现了冬前壮苗、返青旺苗和足群体、壮个体的效果,有效提高了小麦群体对倒春寒和干旱的抗性。同时,N肥利用效率提升12%,小麦季产量增加6%,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实现节本增效100元/亩,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技术获奖情况。
以该技术为核心技术的成果“黄淮海粮食作物轮作均衡增产增效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于2019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取得相关专利3项。
三、技术要点
(一)核心技术
冬小麦晚播镇压抗逆技术核心是适期延播,即通过明确小麦品种对冬前积温变化的响应特性,探明不同延播响应类型小麦品种培育冬前壮苗的温度需求,优化了我省小麦品种区域布局。鲁东和鲁北自10月8日推迟到15日,仍可保持稳产,每推迟1天产量平均降低17.6 kg hm-2,降幅为3.1%。鲁中推迟到20日、鲁西南推迟到25日后,每推迟1天产量平均降低33.7、44.5 kg hm-2,降低7.7%。
根据我省品种对延播反应的差异将品种分为延播反应迟钝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类,冬前壮苗指标3叶至5叶适当延至3叶1心至5叶1心。我省各生态区小麦播期依据当年冬前积温适当调整为:鲁南、鲁西南延播至10月23-28日;鲁东延播至10月10-15日;鲁中延播至10月15-20日;鲁北延播至10月8-13日。
小麦播种采用宽幅精播,播量依据延播采用播量20-25斤;种子采用包衣剂或粉锈宁等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及病害;播深(3-4 cm)一致,无缺苗断垄和疙瘩苗出现;播前播后镇压锁熵,确保苗齐、苗匀、苗壮;适时冬灌,保苗安全越冬,越冬前土壤含水量低于60%时可浇冻水并及早化学除草;春季注重返青和孕穗期肥水管理;中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增强对干热风抵御能力,延衰增粒重。
(二)配套技术
冬小麦晚播镇压抗逆技术配套技术包含下列3项:
1. 冬小麦夏玉米双季秸秆全量还田技术
2. 冬小麦宽幅精播技术
3. 冬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4. 冬小麦夏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
四、适宜区域
本技术适宜在鲁东、鲁中、鲁西、鲁北等平原地区高产田推广应用。
五、注意事项
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如下环节:
(一)播期推迟日期应依据往年和当年冬前积温来测算,不能盲目推迟小麦播期。
(二)应注重品种和播量搭配的原则,在延播期外,每延迟一天,播量增加1-2公斤。
(三)播前播后镇压锁水保墒,着重春季麦田肥水管理,轻底肥重起身和孕穗肥水。
六、联系人信息
联系人: 李 勇,13953838880,xmliyong@sdau.edu.cn.
单位名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联系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271018
技术来源:山东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