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名称
夏玉米精量直播晚收高产栽培技术
二、技术概述
(一)技术类别:技术规程。
(二)技术类型:技术服务、模式。
(三)技术基本情况:黄淮海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因受光温资源的限制,长期以来生产上推广玉米套种技术,即小麦收获前10-15天将玉米套种到小麦田里,这种种植方式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小麦玉米共生期长,玉米苗弱不整齐,密度不足、苗子不匀、病虫害严重;开花灌浆期阴雨连绵,影响粒重。(2)玉米早熟先收,不能充分利用9月底至10月初秋高气爽、光照充足的有效灌浆季节,造成减产。(3)生产上以苞叶变白、籽粒上部变硬为成熟标准,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在35-40%,不能生理成熟即籽粒乳线消失、黑层出现,成熟度差。(4)套种玉米费工费力,难以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因此,以机械化精量播种为核心,选用适宜单粒精量播种优质种子;改麦田套种为麦收后玉米免耕单粒精播;适当密植,建立合理群体结构;适时晚收,秸秆还田;确保增加密度、提高整齐度、保证成熟度,进而增加产量、提高效益。
(四)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近年来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开展了应用推广示范,实现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先后入选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主推技术,以该技术为核心的“夏玉米全程机械化稳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获批2020年度山东地方标准。
(五)提质增效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随收获时间推迟产量显著提高。籽粒乳线消失与乳线1/3处收获相比,每晚收10天,增产10%以上;高产田平均每天增产6~8 kg/亩。先后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累计示范推广8000万亩以上,平均增产50 kg/亩,总增玉米40亿公斤以上,为我国粮食连年增产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六)获奖情况:以该技术为主要内容集成的“夏玉米丰产抗逆高效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优选计划一等奖。
三、技术要点
1. 播前准备
1.1 品种选择
选择耐密植、多抗、中早熟适合机械化生产的玉米新品种。选择纯度高、发芽率高、活力强、大小均匀、适宜单粒精量播种的优质种子,要求种子纯度应不小于98 %,种子发芽率应不小于95 %,净度应不小于98 %,含水量应不大于13 %,玉米种子质量应高于GB 4404.1规定。所选种子应进行种衣剂包衣,种衣剂的使用应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且应符合 GB/T 8321.8 规定。
1.2 秸秆处理
小麦采用带秸秆切碎和抛撒功能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秸秆留茬高度应不大于 20cm,切碎长度应不大于 10cm,切断长度合格率应不小于 95%,抛撒均匀率应不小于 80%,漏切率应不大于 1.5%。
1.3播种机选择
选用集深松、施肥和精播一次性作业的单粒精播玉米播种机,确保播种质量,实现“七分种三分管”的效果。
2. 播种
2.1适期播种
适宜播期为6月上中旬。小麦收获后早播种玉米,播种时田间相对含水量应为70 %~75 %,若墒情不足,可先播种后尽早浇“蒙头水”,保证苗全、苗齐。
2.2精准种肥同播
采用单粒精量种肥同播机免耕贴茬精量播种,选用氮磷钾配比为 28:7:9的玉米专用控释肥(控释氮所占比例不低于总氮量的30%)750 kg/hm2~900 kg/hm2,播种时一次机械全部施入。行距60 cm,播深3 cm~5 cm,种子和肥料的垂直与水平距离分别相距8 cm~10 cm。要求匀速播种,播种机行走速度应控制在5 km/h左右,避免漏播、重播或镇压轮打滑,以保证出苗一致,提高整齐度。
图1精准种肥同播图 图2在大喇叭口到抽雄期之间进行“一防双减”
2.3 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提高播种密度,一般留苗在4800-5000株/亩。
播种密度=留苗密度/发芽率/0.98。发芽率参加种子包装袋或提前进行发芽率试验。
3. 病虫草害综合防控
播种后出苗前,墒情好时可直接喷施40 %乙·阿合剂等200~250 mL/亩兑水50 kg进行封闭式喷雾;墒情差时,于玉米幼苗3~5片可见叶、杂草2~5叶期用4 %玉农乐悬浮剂(烟嘧磺隆)150 mL/亩兑水50 kg喷雾(或本地常用除草剂按照说明使用)。
在大喇叭口期采用高架喷雾机械混喷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1000倍液和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或甲维盐、毒死蜱等),可有效防治玉米成株期小斑病、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大斑病等和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等虫害。建议利用上述药剂合理稀释后进行统一飞防。
图3适当推迟收获时间,提高籽粒成熟度
不耽误冬小麦播种的情况下适期晚收,提高籽粒成熟度。建议在10月3~8日机械收获,收获后及时晾晒,脱粒。收获时宜大面积连片推进、整村整镇推进,农机农艺联合推进,农机手和农户一起行动,避免联合收割机过早下地。
秸秆还田
严禁焚烧玉米秸秆,应进行秸秆还田。
四、技术成熟度
近年来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开展了应用推广示范,已实现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五、转化条件
山东省及黄淮海夏玉米生产区。
六、拟转化方式
合作开发、技术服务和咨询、技术许可
七、注意事项
确保种子质量满足单粒精播的需求。
八、联系人信息
联 系 人:张吉旺
所在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电 话:0538-8245838、13665481991
电子邮箱:jwzhang@sdau.edu.cn
专利来源:山东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