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大地,脱贫攻坚的脚步铿锵有力。蔬菜大棚内,村民们在多彩的田园里书写着“绿富美”的“柿”业传奇;生态扶贫产业园里,百万亩内蒙古野果树已经结出“扶贫硕果”;乡村田野间,新型特色中草药种植产业方兴未艾;农村院落里,家家户户的好日子“牛气冲天”。
林西县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北部,自然资源匮乏,“种一坡,打一车,收一簸箕,煮一锅”形象地描绘出老百姓靠天吃饭、粮食收成低的无奈。1986年,林西县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向贫困宣战,到2018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0266户18990人全部实现脱贫,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脱贫摘帽的国贫县。
拔穷根,产业发展是根本。林西县委、县政府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紧抓群众增收关键点,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南果、中菜、北牛、全县种药”的集中集约集聚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模式,打出产业发展“组合拳”,走出脱贫致富“小康路”。
菜园托起“致富梦”
“一个棚轻松收入3万元,2020年西红柿的价格高,最便宜的时候也能卖到2元钱一斤,每天都是车排队等货,不愁卖。”在林西县达康产业园,菜农周二虎分享着他2020年的收入。据周二虎介绍,他所在的十二吐乡离县城近,乡亲们很早就开始种菜,卖到城里。但因摸不准市场行情,所以收入一直不高。自从林西县把种植蔬菜作为当地的主导脱贫产业,规划建设了达康产业园,他和乡亲们的日子都开始有了大变化。
林西县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区万亩设施农业(来源:林西县委宣传部)
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区占地9300多亩,蔬菜年平均交易量达1.3万吨以上,年产值达2.5亿元。村民们既可以从园区拿到土地流转金,也可以租棚、买棚种菜,还可以在园区务工。这种以产业支撑带动群众发展的模式,辐射带动7个行政村的村民在产业园区从事生产经营,人均增收1.5万元。乡亲们纷纷称赞,“前几年,产业园的大棚刚建起来的时候,都以为是‘蒙古包’,现在看来,应该叫做发家致富的‘钱包’。”
林西县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区西红柿喜获丰收(来源:林西县委宣传部)
达康产业园是林西县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放眼全县,蔬菜产业在林西遍地开花,种植总面积已达1.35万余亩。该县还积极利用京蒙扶贫协作框架,与北京合作打造岳各庄农副产品林西物流集散中心,作为京蒙农副产品的直通车。达产后,蔬菜年交易量将达3亿公斤,为扩大全县蔬菜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枝头结满“幸福果”
在林西县新城子镇海棠湖生态产业园村民代金花的家中,她侃侃而谈:“依托县里的好政策,我家的小苹果产量逐年递增。2020年的市场行情也特别好,每公斤比去年要高出0.2元左右。”代金花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4年前,海棠湖村的山还是光秃秃的一片。2016年,林西县在海棠湖村大力发展内蒙古野果种植为主的经济林,重点打造集野果采摘、生态观光、自驾游、民俗游于一体的产业园区。
林西县新城子镇海棠湖村全景(来源:林西县委宣传部)
“预计海棠湖扶贫产业园今年的果品产量能达600万斤,共带动197户563人增收致富,人均收入达15000元,依托林果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将来收入更加可观。”新城子镇镇长乔松信心满满地说。
目前林西县已经建成七合堂、海棠湖、樱桃沟等大型经济林生态扶贫产业园,以林果为支柱产业的行政村已扩大至36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5%。全县果树经济林基地达15万亩,年产鲜果量达5万吨,内蒙古野果已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果品远销北京、上海乃至东南亚国家,年销售额1.15亿元。
林西县新城子镇海棠湖村村民代金花采摘野果(来源:林西县委宣传部)
同时,为扩大林果产业的发展优势,2020年,林西县新建水果保鲜气调库,创造水果反季节销售条件。该项目占地108亩,总投资5500万元,设计库容2.6万立方米,可储鲜果6000吨。同时,引进天拜山果汁饮品公司,进行果品深加工,延伸林果产业链,并大力发展乡村采摘游,通过举办内蒙古野果采摘节、农民文体艺术节、赏花节等活动,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
开出脱贫“好药方”
走进位于林西县新林镇太平村的林药间作种植基地,一行行内蒙古野果树整齐划一,林下青葱挺拔的黄芩长势喜人。
“我在这打工一天能赚180元,一点也不累,现在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村民刘振山边干活边笑着说。
林西县恒光大药材种植基地(来源:林西县委宣传部)
据新林镇党委书记赵会武介绍,新林镇太平村的林药间作种植基地里种植了500亩内蒙古野果,300亩黄芩。达产达效后,预计每亩年均收入将达到2500元以上,年纯收入超过50万元。引进该项目后,改变了玉米“一家独大”的局面,既有了经济效益,也保证了生态效益。
以前,频繁的干旱洪涝和过度开垦造成的土地贫瘠是困扰林西县产业发展的“大难题”,于是,耐旱、节水、适应性强的中草药便走进了林西人的视野。经多方筹划,该县确立“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合作模式,建设集约化药材基地,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打通销售市场,通过引进恒光大、弘图药业等企业,打造统一品种、统一耕种、统一技术、统一产品质量和统一销售管理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农民既可以自己种药卖给企业,也可以到基地里打工,赚取工资。
林西县新林镇五星村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来源:林西县委宣传部)
在可观的经济效益和销售无忧的双重吸引下,新林镇五星村、七一村、毡铺村等一批万亩以上中草药种植基地相继建成,中草药种植面积现已超过5万余亩。预计到2025年,全县中草药种植面积将突破20万亩,中草药种植产业将为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牛劲十足”奔小康
在林西县统部镇板石房子育肥牛扶贫产业园内,隔着牛圈,就听见阵阵牛叫声。养殖大户褚建友正在给牛添草,圈内上百头膘肥体壮的牛正在享用“早餐”,这些牛可都是褚建友精心呵护的大“宝贝”。
“养牛小区内有专业的基础设施,有专人指导防疫、配种,时不时还有市、县两级专家前来传授养殖知识,现在我这200多头牛个个都身体健壮,这可是我家脱贫路上的‘致富宝’啊。”褚建友高兴地说。
林西县统部镇北方活畜交易市场(来源:林西县委宣传部)
统部镇是连接草原与内地的商贸重镇,南北交汇、东西贯通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得此处的活畜交易异常繁盛。林西县牢牢抓住这一优势,将肉牛养殖作为以统部镇为中心的北部乡镇的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大规模、高标准的养殖小区和肉牛自繁育基地,集中集约集聚发展肉牛养殖。这种现代化的养殖方式,不仅为养殖户们节约大量成本,也有效提升了出栏牛的质量,降低了疫病发生率。
众多像褚建友一样的农牧民乘着扶贫的“东风”,在好政策的帮扶下,用辛勤的汗水铺就了一条“小康路”。目前,林西全县肉牛存栏已突破21.9万头,预计到2025年达到28万头。集中发展、抱团取暖的方式使全县肉牛养殖业在市场上打出了响当当的品牌,来自内蒙古、辽、吉、黑、鲁、冀、豫、陕、甘等十多个省区的客商和农牧民,集聚在统部北方活畜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20多万头,交易额近20亿元。
看到“牛市”价格这么“牛”,十二吐乡西山根村因地制宜,借助北京二商建设肉牛屠宰加工项目的“好政策”,从村民手中流转440亩土地,规划建成西山根肉牛养殖小区,吸纳规模养殖户93户,建设标准化圈舍6万平方米,并配套建设草料库、青储窖、管理房等设施。
林西县十二吐乡西山根村肉牛养殖(来源:林西县委宣传部)
“不能把宝都压在设施农业上,我们西山根村以前就有养牛的传统,正好北京二商肉牛屠宰加工厂在林西县落地,所以我们计划也来个‘双驱动’,把养牛当作西山根村的另一个致富产业,在咱们西山根建个肉牛养殖小区,咱们牛养得好,销路都不用愁。”西山根村党总支书记刘占林说。
面对利好发展趋势,林西县立足长远,着力解决牛品种单一、产品市场定位低端等问题,计划引进一批肉类加工企业,完善产业链,同时培育新品种,加大品种改良的投入力度,让林西的牛走向更高端的市场。
据林西县县长付守利介绍,“培育菜、果、药、牛等有特色、效益高的产业项目,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把群众持久吸附在产业链、利益链上,让群众获得更加稳定、更可持续的收益,是高质高效发展产业的关键。”
越到收官时刻,越要葆有“赶考”心态。林西县将继续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让更多的农户跨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建成集优势高效型种植业、规模集约型养殖业、综合开发型林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于一体的县域特色经济,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
内蒙古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