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六月,热浪滚滚,麦子熟了,金灿灿一眼望不到边。
还记得小时候,六月份是麦子抢收的季节,这时的农民最忙碌、最辛苦,我家也不例外。
六月初,家里人便开始为麦收作准备:麦子的长势,天气的变化,人员的安排,车辆的使用,晾晒的地点,哪项都不敢大意;镰刀、磨刀石、麦叉子、铁叉子、耙子、绳子、袋子、筛子、大小簸箕等工具样样都要找齐。
麦收农具。(刘敬君 摄)
麦子熟了,趁着天气好要马上收割。否则,赶上下雨,麦子就不好割,减产,发霉,生“小辫儿”,数月的劳作将毁于一旦。
早上三四点钟,大人们便忙碌起来。割麦的、装车的、打场的、晾晒的……牛车、马车往来穿梭,家家户户都是忙碌的身影。
上面太阳毒辣辣地晒,下面麦子热烘烘地烤,用“煎熬”这两个字形容割麦子的感受恰如其分。三十五六摄氏度的高温下,爸爸妈妈头戴草帽,肩上搭一块湿毛巾,弓腿,弯腰,舞动镰刀,挥汗如雨。随着镰刀“唰唰”的声音,麦子一片片倒下。父母干得实在热了、累了,才直起身,透透气,用草帽扇扇风,用毛巾擦汗,或者坐在树荫下喝口水。
割麦子用的镰刀。(刘敬君 摄)
反复的弯腰割麦子动作时间长了容易腰腿疼痛,妈妈每次割麦子回来,夜里都会捶着腰说疼。恼人的还有麦芒,它尖尖的,硬硬的,细细的,有刺,妈妈的前胸、胳膊、脖子是最易受伤的地方。每到麦收,她露着的肉皮就会被划出一道道印痕,好几天后还火辣辣地疼。
学校会放七到十天的麦假。我们一般是帮大人提水,搬搬麦子。麦子拉回家后,要及时晾晒,特别是雨后。因为麦垛里不通风,又潮又热,麦子很容易发霉变质。打麦子前,还有一项工作要做,用铡刀把麦根铡掉,晾干后垛好,留着烧火用。
如今收麦子轻松很多,我和家人在地头树荫下坐着,一边说笑,一边谈论着收成。一头大块头“铁牛”轰隆隆过来,不慌不忙开进地里,张开大嘴一口口把麦子吞进去,屁股后留下一长串粉碎的秸秆。缓缓转一圈,把金黄的麦粒吐出来,人们把麦粒收好拉回家就可以了。看到拉回家的麦子,妈妈虽然不说话,心里却乐开了花。
有丰收的喜悦,没有让人脱层皮的辛苦,这就是我家如今的麦收。
(作者系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文联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贾勤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