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山东日照东港区陈疃镇万亩露天蓝莓园褪去绿意,枝叶渐红,蔓延山野,晕染了乡村——陈疃“红”了!
陈疃镇蓝莓“红”了(摄影:臧绍喜)
2005年,随着第一片蓝莓园在陈疃顺利栽培,这个曾经的“库区”“山乡”从此与颗颗蓝莓果结下了不解之缘……随后的15年,陈疃镇不断创新、破题,蓝莓种植面积发展到2.5万亩,占山东省蓝莓种植面积的30%,“蓝果子”摇身一变成了“红产业”,变了乡村、富了乡邻。
“蓝果子”摇身一变成了“红产业”(摄影:房红金)
“中国蓝莓之乡”“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国家级生态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镇”等荣誉也陆续花落陈疃——莓香小镇真的“红”了。
莓香小镇真的“红”了(摄影:房红金)
农村生活开新花
陈疃镇弱酸性的土壤是种植蓝莓的先天优势,从2005年的“试水”到2006年的引进种植,从10多亩到过万亩,陈疃蓝莓产业趁势上扬,产能日趋提升。
陈疃镇弱酸性的土壤是种植蓝莓的先天优势(摄影:田文娟)
产能提高,蓝莓销量和质量如何保证?陈疃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村集体为单位引导群众合理流转土地,确保土地集中连片,提高产出效益,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陈疃镇卞家庄就是个范例。迎风爬上卞家庄北侧的小山头,大片露天蓝莓披上越冬“保护色”,远看恰似朵朵花开,红得扎眼。
大片露天蓝莓披上越冬“保护色”(摄影:房红金)
正是这片“红”,让卞家庄村民尝到了日子红火的甜滋味。此前,卞家庄整村土地流转,吸纳多家企业在此发展蓝莓产业。村民不仅每年能拿到土地流转费,在蓝莓园打工还能再挣一份钱,农民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农村生活开出新花朵。
因为蓝莓引进而受益的,当然不止卞家庄村民。陈疃镇2.5万亩蓝莓产业,年带动农民增收4000余万元。
规模发展结硕果
走在陈疃镇广袤的大地上,产业旺、村庄兴的画面更是随处可见。
产业旺、村庄兴的画面随处可见(摄影:臧绍喜)
在东港区蓝莓产业园扶贫基地的温室大棚内,周边村民正在园区热火朝天地忙碌。虽然是冬季,蓝莓株的养护却丝毫不能马虎,每天都需要20人左右的用工量,来完成各项养护工作。
东港区蓝莓产业园扶贫基地的温室大棚(摄影:马仁德)
与露天蓝莓不同,冬日的萧瑟抵不住暖棚蓝莓的碧绿依旧。在务工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棚内蓝莓株已经按捺不住开出崭新的白花,静待明年春季结出盛果。
棚内蓝莓株已开出白花(摄影:房红金)
本着以规模化经营加快蓝莓种植面积实现新突破的理念,陈疃在“筑巢引凤”上下了不少功夫。
一方面通过出台具体的奖补政策,吸纳发展了蓝莓农业龙头企业13家,建成了28个标准化蓝莓种植基地。其中,“莓香河畔”产业扶贫基地、东港区蓝莓产业园扶贫基地项目的落成,实现了扶贫工作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双赢”——200余个冬暖式大棚既帮助东港区数万农户精准脱贫,又为陈疃百姓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平台和增收渠道,又进一步打响了陈疃蓝莓招牌。
标准化蓝莓种植基地(摄影:武爱民)
另一方面,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全面搭建蓝莓科研平台,加大蓝莓组培、苗种选育、人才引进、技术培训等技术支持,提升单产附加值。据统计,2020年,陈疃蓝莓鲜果产量达8000吨,产值达近4亿元。
打出“蓝莓+”特色牌
小蓝莓做成大产业,固有优势如何保持?
着眼三产融合发展,陈疃镇将目光延伸至二三产业之中,推动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完善产业发展循环链条,打出“蓝莓+”特色牌。
打出“蓝莓+”特色牌(摄影:房红金)
通过延长产业链拓宽蓝莓产业发展之路,陈疃镇建立蓝莓深加工园区,开发蓝莓果酱、蓝莓果酒、蓝莓干、蓝莓饼等系列产品;依托日照水库、蓝莓采摘、禹海蓝莓湾、蔡庄古村落、1971研学实践基地等优势资源串点连线,加快发展“蓝莓+旅游”项目;在产学研之时,同步推进冷链物流园建设,全面提高分拣包装、冷藏运输能力,“做大、做细、做精”蓝莓产业。
陈疃镇露天蓝莓园(摄影:王佃金)
同时,借助“互联网+”开展蓝莓系列产品网络营销,通过建设“智慧农业”平台、蓝莓数字农场,进一步完善线上宣传、推广、交易、用工等环节,提升日照蓝莓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蓝莓已成为陈疃镇的“名招牌”(摄影:武爱民)
15年培育摸索,陈疃蓝莓已然成为这个小镇的“名招牌”,成为乡村振兴、富民有望的“金抓手”。“未来,陈疃镇蓝莓产业将持续发力,在一产上扩规模、二产上提效益、三产上求突破,将蓝莓真正打造成‘红产业’,叫响陈疃‘江北蓝莓第一镇’这一称号。”陈疃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丁桦如是说。山东学习平台
来源:“大众网日照”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