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地方资讯 » 正文

河南:守好耕地粮满仓

发布日期:2022-03-15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作者:杨青  浏览次数:14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耕地问题事关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河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持不懈地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守田有责,耕地有了守护人2022年3月3日,天刚透亮,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姚家镇十八里卢村党支部书记、四级田长卢志民已经走出了家门,和村里的网格员一起到田间巡查。这已经成为他们每天雷打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耕地问题事关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河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持不懈地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守田有责,耕地有了守护人

2022年3月3日,天刚透亮,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姚家镇十八里卢村党支部书记、四级田长卢志民已经走出了家门,和村里的网格员一起到田间巡查。这已经成为他们每天雷打不动的事情。

姚家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所长孟江涛告诉记者,全镇每天有267名田长和网格员在巡查,各类乱占耕地、违法占地苗头均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

孟江涛边说边拿出手机,点开动态巡查监管App,“在这平台上面可以查看自己管辖田块的动态信息,如果发现哪个田块出现了问题,可以及时上传图片到后台,快速解决问题。”

农田里无人机在作业 杨青 摄

2020年年底,河南先行先试,推进一张由田长和网格员织密的大网守护“中原粮仓”的每一寸土地。河南省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耕地保护责任主体,落实责任人,将耕地保护纳入各地市、乡镇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和责任追究;依托大数据和5G监测系统,研发田长制巡田App,对接智能监测平台,给耕地和基本农田装上“天眼”,实现了实时监控。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执法监督局局长何涛介绍,目前河南有22万多名田山长和网格员认领了责任田、责任山,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格局;借助遥感监测数据、自然资源执法监督等手段,一张“天上看,地上查”的“天罗地网”已经常态化运行。

管田有方,种粮人更有奔头

3月6日,郸城县胡集乡的马振东站在田埂边娴熟地操作无人机。他告诉记者:“使用无人机省时省力,非常高效!”

马振东家的耕地都流转了出去,接受专业的科技培训后,他上岗成为培康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名田间管理员,不仅每月能拿到3000元的工资,另外每亩地每年还有800元的土地流转金。

郸城县农业农村局高级经济师王志刚说,将“散”的土地聚起来统一管护,可以更好地进行机械化作业、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经营,每亩土地可以减少80元成本,增加20%的收益。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耕保处处长李中伟介绍,运用科技元素,依托互联网对土地开展智慧化、数字化管控,都是河南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开展的有益探索。土地流转,资源盘活了,大户进来了,规模上来了,利润更高了,种田的农民更有奔头。

郸城县胡集乡高标准农田示范方 杨青 摄

护田有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为守好每一寸耕地,河南深入推进“管控性、约束性、补救性、建设性、倒逼性、惩治性”六重保护措施,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措施,确保“口粮田”绝对安全。

“粮稳心安,在保护耕地上来不得半点含糊。”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锋表示,“我们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严守‘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两个必须’的硬要求,动真碰硬抓好耕地保护建设,守好数量、质量双红线。对耕地实行用途管制,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新建高标准农田必须全部用于粮食生产,持续擦亮河南粮食生产这张‘王牌’。”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在河南乡村,像马振东一样的种粮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守好地,种好田,收好粮,粮满仓。

责任编辑:李楠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