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正文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带民同致富,把成绩写在大地上

发布日期:2022-03-01  来源:江苏学习平台  作者:钱飞  浏览次数:43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去年合作社帮助戴庄附近5个村发展1000亩有机水稻,一年下来每亩效益达1000元。”谈到帮助农民增收,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笑意盈盈。这位81岁的老人,从20岁参加工作起就扑身田间地头,坚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50多万亩,给16万农民带来200多亿元直接收益。去年2月25日

“去年合作社帮助戴庄附近5个村发展1000亩有机水稻,一年下来每亩效益达1000元。”谈到帮助农民增收,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笑意盈盈。这位81岁的老人,从20岁参加工作起就扑身田间地头,坚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50多万亩,给16万农民带来200多亿元直接收益。

去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赵亚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习近平总书记跟我说,把成绩写在大地上。”如今,他每周都要到戴庄村田里两三次,研究新技术、推广新模式、培养新农民,带领更多的农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把更多更好的成绩写在更广阔的土地上。

科技富农,从土地里刨出更多“金疙瘩”

2月8日正月初八,初雪未融,赵亚夫就来句容市白兔镇徐村草莓基地察看草莓生长情况。“受气温及前期雨雪影响,白兔镇草莓长势较慢,赵老得知后第一时间就把技术送上门。”草莓种植户李家华说。

给农民送上最新科学技术,是赵亚夫一直以来的追求。工作前20年,赵亚夫潜心研究稻麦高产。1982年,赵亚夫作为江苏镇江农科所研修生赴日本学习,很快就对“能让农民增收”的草莓种植新技术着了迷。第二年回国时,他带回20株草莓苗。

种草莓,当时是一个新鲜事。“大家都不信,送上门的草莓苗有人当草喂了猪。”张冬才是白兔镇解塘村最早跟着赵亚夫种草莓的农民,虽然自己是农技员,但一开始他也只敢种0.9亩。草莓收获后卖了600多元,收益超出常规农作物的两倍。农民们看到希望,草莓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987年,白兔镇露天草莓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收入8000多万元。“要致富,找亚夫”至今还在当地流传。

草莓、葡萄、无花果、有机桃、有机大米……赵亚夫的农业科技项目送到哪儿,致富的种子就播到哪儿。赵亚夫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推广一个成功一个,发展起来的10万元户、50万元户、百万元户难以统计。

“2005年5月的一个晚上,赵老打电话说要来看桃树生长情况,第二天大雨未停,原以为他不会来了,没想到赵老领着日本专家走山路到了桃园。”回忆起这段往事,句容市大卓姐妹桃园创办人王巧娣感动地说:“这样的专家,谁不信?”

赵亚夫在探索新技术的道路上从未停步。去年,赵亚夫多次改进的有机越光水稻再生稻,在戴庄村规模化种植获得成功,亩产提高到1000斤。

合力强农,蹚出生物多样性农业致富路

“山上猴王归位,空中老鹰飞翔,水中大鲵戏水……”天王镇统战委员、戴庄村党委书记姚伟超介绍说,戴庄稻田里有130多种动物,比隔壁村高6倍;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不足3000元,跃升至去年的3.75万元。

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赵亚夫帮助他们实现了这一切。

2001年,赵亚夫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退休后,主动请缨以农技专家的身份前往当时茅山革命老区最穷的戴庄村,不拿报酬指导村民脱贫致富。“以前我认为农业问题都可以用科技办法来解决,现在体会到不是那么简单。”赵亚夫说,不能仅靠科技示范户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基层党员干部受党多年教育,理应成为农民致富带头人。

2006年,赵亚夫牵头成立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统一服务。村社干部交叉任职,形成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社协同”。“合作社保障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让不会做生意的农民也能赚到钱。”赵亚夫以合作社主要种植的越光水稻为例,社员只负责田间管理,农机作业由合作社的农机服务站负责,年底合作社根据社员田间管理情况进行分红。目前戴庄全村866户有812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全村务农村民都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凝聚了农民共同致富的力量,生物多样性农业则是打开更多财富的“金钥匙”。在戴庄村有机蔬菜基地,绿油油的青菜正等待采摘,送往南京的盒马鲜生超市。“我们的蔬菜都是绿色有机产品,走的是中高端路线,每亩纯利润5000元。”基地负责人王忠立说,目前戴庄已形成大的生态圈,虽然基地也有害虫,但不会形成虫害,对产量的影响很小。

在赵亚夫指导下,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长年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农业生态系统,生产的有机绿色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去年入选全国首批“生态农场”。2018年10月、2019年12月、2020年6月,江苏省政府三次发文要求在全省推广“戴庄经验”,将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动绿色兴农、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

新农兴农,打造“希望田野”的新风景

“赵亚夫是我们农科院的‘老母鸡’,培养造就了一批科技专业人才,农科院也成为全省知名的应时鲜果专家培养基地。”镇江市农科院研究员芮东明1984年大学毕业工作后就一直跟着赵亚夫学习。在赵亚夫的带领下,38年来芮东明扎根茅山革命老区,潜心研究葡萄种植,成为“葡萄大师”,今年1月荣获“江苏好人”称号。

解决“三农”问题,人才是关键因素之一。赵亚夫一直注重“传帮带”,既培养了全国道德模范糜林、江苏省党代表万春雁等一批农技专家,也带出了以全国劳模纪荣喜、方纪生等为代表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2018年,“亚夫团队工作室”在戴庄村揭牌成立,赵亚夫担任总顾问,来自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33名农业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建立“亚夫团队工作室+地方分室+农业专家+乡土人才+种养大户”的组织体系。工作室培育出农村科技人才1200名,为句容100多个农村合作社、45万名农民提供技术支持。

在“亚夫精神”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广阔农村,挥洒青春、实现梦想。汪厚俊、王忠立、李有意等38名新农精英,发起成立亚夫团队工作室科技兴农青年集体。他们为100多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在全国累计推广农业“三新”面积30万亩,惠及4万余农户,助农增收近30亿元。去年,该集体荣获“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来源: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刘思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