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 late spring cold
定义:在春季天气回暖过程中出现温度明显偏低,对作物造成损伤的一种冷害。
学科:大气科学_应用气象学
相关名词:农业气象灾害 寒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
倒春寒是春季(3月至5月)在我国气温普遍回升的背景下,因受北方频繁南下冷空气或南方持续阴雨的影响,平均气温下降至比常年同期偏低且持续一段时间的天气现象。
人们一般将2月末3月初作为春天的开始,某个区域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超过10℃就认为进入了春天。四季之中,春季是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为不定的季节,气温逐步回暖,但冷空气活动也很频繁,长期阴雨天气或屡屡冷空气侵袭会造成气温的阶段性下降,如果遇到冷空气较强,可使气温猛降至10℃以下,甚至出现雨雪天气,从而形成倒春寒。
不仅我国有倒春寒现象,在日本、朝鲜、印度及美国等国均有发生。据统计,北京近30年出现倒春寒的概率在57%左右,特别是早春时节,这种气候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一般来说,当旬(连续10天)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以上,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倒春寒。冷空气南下越晚越强、降温范围越广,出现倒春寒的可能性就越大。
发生倒春寒,会使正在返青或拔节的冬小麦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会使播种后尚未出土的棉花、水稻等出现烂种,也会使已经出土的幼苗大量冻死。倒春寒对候鸟迁徙也有一定影响。如果气温持续升高,候鸟(如家燕、布谷鸟等)纷纷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过程;而后气温骤然下降,较早归来的候鸟将面临“缺衣少食”的情况,甚至会饿死在早春时节。
(延伸阅读作者: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刘芸芸)
责任编辑:张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