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历史性命题,其关键是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资源配置方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一问题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尤其是作为主体的公有制本身能否与商品、货币、市场经济关系相互兼容;另一方面是如何在资源配置和调控机制上协调政府与市场调节的相互关系。在以往的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发展史上,前一方面的问题被视为无解,后一方面的问题被视为难解。两方面问题相互联系,但最根本的在于前一方面的问题。
西方正统经济理论具有深厚的否定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统一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政治经济学同样具有否定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统一的传统。在战后计划经济国家的体制改革实践上,真正难以突破的难题也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机制能否结合。中国的改革进程始终坚持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与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统一起来,在制度层面上,通过深化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使之既不失其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又能够与竞争性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相互兼容;在运行和调控机制上,通过深化市场化进程和完善市场秩序厘清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努力推动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其一,将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与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培育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在所有制结构上既不是简单地否定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必要性,也不是教条地将所有制改革归结为资本私有化,而是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要求,推动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另一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以来,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期性,进一步强调不同所有制经济相互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客观必要性,相应地在资源配置机制上从强调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到强调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其二,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价格制度改革的统一中,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市场经济内在竞争机制关键在于两方面制度,一方面是企业产权制度,在产权制度上必须使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能够接受市场机制的硬约束;另一方面是市场价格制度,在价格决定上必须保障市场竞争主体面临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怎样在改革中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市场价格制度改革有机协调统一起来,是一大难题。苏联转轨中出现的“纽扣效应”和大多数东欧转轨国家贯彻“华盛顿共识”所带来的经济倒退,都证明了这一点。这一问题在我国改革理论界虽有不同争论,但在实践中我国的改革总体上是把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竞争性市场价格机制的培育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建设的同一命题的不同方面加以统一处理的。
其三,国有企业产权及治理结构改革与国有经济(资本)分布结构改革相互统一。改革历史进程进入新时期以来,首先以企业(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关键在于改革企业、政府、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再像以往以调整政府机制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条块之间)为核心,因而改革所触及的深度和广度也就不同于以往。而国有企业的改革又经历了先是重点调整相关的利益分配关系,然后逐渐深入到企业产权制度,进而深入到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决定近30年之后,再次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在企业所有制改革上对发展混合所有制予以进一步强调。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必然要求治理结构的变革和完善,使企业在产权制度上保障权利、责任、利益三者间的制衡,从而形成有效均衡的激励—约束机制。如何使国有企业在所有制上不失其国有性质或国有产权居支配性地位,又使之能够接受市场硬约束,而不是首先接受政府行政约束?这一问题看起来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公司治理上的“政企分离”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企业产权制度的“政资分离”问题。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上的突出政治经济学特征在于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上,党委、董事会、经理层之间如何结构?再加上与出资人的治理结构上的关系,包括国有资本出资者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制度下各方面出资人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中前无古人的新命题。
处理这一命题的重要前提在于厘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不同时期,哪些领域需要国有经济,或者说重要的在于首先明确国有经济的分布结构。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伴随着改革,其分布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表明我国国有经济分布格局的科学性、有效性、竞争性不断提高。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需要根据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不同领域中的分布结构,以及国民经济不同领域对国有经济的不同要求来深化改革,确立不同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以确立有效的权、责、利制衡关系。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原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转轨的体制目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姜晓磊/摘编
责任编辑:姜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