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人文历史 » 正文

《诗经》中的老虎

发布日期:2022-0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冬颖  浏览次数:127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虎与龙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源自远古时期的图腾,是传统的吉祥物。甲骨文中就有“虎”字,为象形字,竖写,字形像大口獠牙、长足利爪、身躯有斑斓花纹和尾巴的老虎形状。老虎很早就走进了诗人的歌咏中,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录了100多种生活在3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动物,305篇中有11篇17次提到了老虎,或描述老虎的凶猛,或倾慕如虎猛士的威武,或记录以虎
虎与龙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源自远古时期的图腾,是传统的吉祥物。甲骨文中就有“虎”字,为象形字,竖写,字形像大口獠牙、长足利爪、身躯有斑斓花纹和尾巴的老虎形状。

老虎很早就走进了诗人的歌咏中,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录了100多种生活在3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动物,305篇中有11篇17次提到了老虎,或描述老虎的凶猛,或倾慕如虎猛士的威武,或记录以虎为名的正直能臣,或以虎比喻生存环境的险恶,以“虎”寄情寓意、比兴言志,将远古先民对于老虎的喜爱通过诗人之口,传唱至今。

老虎威猛无比,常常用来比喻勇猛果敢的人。《邶风·简兮》中写了一位健壮英勇的“硕人”,此人“公庭万舞”“有力如虎”。诗人描绘了卫国宫廷的万舞表演:领舞的“硕人”动作有力如猛虎,他的表演赢得了国君“锡爵”畅饮的赞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以空手打虎、徒步过河,比喻勇猛果敢、无所畏惧,也暗讽有勇无谋。暴虎冯河已经成了成语。《郑风·大叔于田》中的男主角“叔”,是徒手打虎的英雄。“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叔在薮,火烈具举”,将“叔”放在了一个十分壮观的围猎场景之中,围猎场的三面烧起了熊熊大火,猛虎被堵在了里边。“襢裼暴虎”,“叔”脱去上衣,一身的肌肉和刚毅果敢的面庞被火光映红了,也照亮了将要拼死的困兽。我们仿佛走到了惊心动魄的古罗马斗兽场。结果呢?“献于公所”,“叔”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献给国君。“叔”是《诗经》时代的武松啊!他比武松还高一筹!武松是在醉中打虎,而“叔”却始终处于清醒中,因而也更勇敢!最后诗人还一腔柔情地劝告大叔:“将叔无(勿)狃,戒其伤女。”“狃”是习以为常的意思,“叔”啊,请你不要因为常与猛兽搏斗就太大意,当心老虎伤着你。可以想象,诗人对“叔”的倾慕到了什么程度。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将老虎视为万兽之王,古人还巧妙地把老虎前额的花纹视为汉字“王”。诗人常借老虎来描绘威仪赫赫的环境、艰险恐怖的处境与敌人的野蛮凶残。《大雅·韩奕》叙述周宣王时期年轻的韩侯娶妻时,夸耀韩国物产丰富时说到:“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说新娘子嫁到韩国很快乐,因为这里川泽遍布、水源充足,熊、罴、山猫、老虎等动物应有尽有。《小雅·巷伯》为诗人遭受小人谗言陷害,愤恨而作,“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诗人恨不能发将造谣生事者抓起来,将其当作食物丢给豺狼虎豹(“取彼谮人,投畀豺虎”),如果虎豹不吃,就把他流放到北方寒冷的不毛之地(“豺虎不食,投畀有北”),如果北方也不接受,那只有把他交给上天来处置(“有北不受,投畀有昊”)。《小雅·何草不黄》中的征夫,同样是以老虎来写自己的苦衷:“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作者哀叹,我既非野牛,也非老虎,为什么要像虎兕一般,奔行在旷野上呢?像这样长年征战,餐风露宿,几时才能休息呢?

老虎常被用于象征勇敢和坚强的军人。先秦典籍中的“虎贲”一词,指的就是如猛虎一般的勇士。从周朝开始,军队中设立有虎贲,主要作为王室的卫队,军官中也有虎贲中郎将、虎牙将军等职。《尚书·牧誓》中记载:“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调兵遣将的兵符上也刻着猛虎,称为“虎符”。还有虎将、虎臣、虎士等称谓。《诗经》中记录了数位以“虎”为名的公候、能臣、勇士。《大雅·常武》的“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描述周王朝的军队神武如虎,在“虎臣”的带领下,在淮河岸边布重兵设重围,乘胜追穷寇,捕获大量俘虏。《鲁颂·泮水》中的“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歌颂鲁僖公能继承祖先事业,平服淮夷,成其武功,也是因为有“虎臣”辅佐。《大雅·江汉》记录了周宣王时代取得赫赫功绩的召穆公,他名为“召虎”。名为虎的勇士受到不公待遇,甚至残忍地殉葬君王,自然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同情,《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这是一段真实的史事。《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卒于公元前621年,即周襄王三十一年),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这是春秋时秦国人讽刺秦穆公以人殉葬,悲惋秦国子车氏三子的挽诗,其中一位子车氏的勇士,正是名为“针虎”。

在中国文化中,虎是富有力量和正义感的动物,能够驱除火灾、盗窃和邪恶。老百姓常常用虎画、虎脸、虎门神等祈福避邪。从《诗经》开始,古诗词中歌咏“虎”的名篇佳作不绝于史,“虎”已成为一个蕴涵丰富的意象,在小说、戏曲、雕塑、绘画、民俗、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无所不在,正所谓“虎虎生威”。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责任编辑:贾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