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应该不少人都听父母念叨过:饭要趁热吃,凉了不好。但实际上,趁热吃,反而可能给身体带来伤害,甚至有致癌风险。
“趁热”会烫伤黏膜,甚至致癌。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喝了一碗热汤,或者吃了一顿火锅后,牙龈和上颚会出现红肿、麻木的感觉,这其实就意味着口腔黏膜被烫伤了。
口腔和食管的表面,是一层娇嫩的黏膜。食物过硬、过烫,都会对它造成伤害。
其中,温度对它的影响特别明显:
10℃~40℃最合适
50℃~60℃勉强能耐受
65℃以上会造成烫伤
食物从口腔到食管,再进入胃部,大约需要9秒钟。这就意味着,如果吃了一口烫的东西,口腔和食管要承受被烫9秒钟。
偶尔烫伤,黏膜倒是还可以自我修复,但是经常趁热吃东西,食管在长期反反复复“损伤—修复—损伤—修复”的过程中,发生不良修复的概率增加,可能导致不正常的异型性细胞越来越多,恶变就可能发生了。
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将65℃以上的热饮列入了2A类致癌物。2019年3月,《国际肿瘤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再次证实了热饮与食管癌之间的联系:
1.喜欢喝≥60℃热茶的人群,比喝茶<60℃的人,得食管癌的风险增加了41%。
2.泡完茶不到2分钟就喝的人,比泡完茶6分钟以上再喝的人,食管癌风险增加51%。
3.爱喝“非常热”的茶的人群,比喜欢喝温热或冷茶饮的人,食管癌风险更是增加了141%。
很多食物的温度都“超标”了
在室温34℃的条件下,刚烧的开水倒进杯子里,温度是94℃左右,放置了约15分钟,才降到65℃。
刚煮好的粥,盛到碗里92℃左右,放置15分钟后,居然还是80℃。很多人习惯边吹边搅着喝的粥温度也有70℃左右。
爸妈总爱喝刚冲好的热茶、端起就吃刚捞出的面条……65℃以上的食物,在生活中太常见了。即使没有感觉到烫,对口腔和食管的伤害,也已经实实在在发生了。
年长的爸妈们更容易受热食伤害
对于父母长辈来说,热饮热食更是个大问题。
明明还冒着热气,甚至摸起来烫手的食物,他们都能面不改色地咽下去。好心劝他们别吃这么烫,可能会换来一句:“烫不烫我自己不知道吗?”说实话,父母对“烫”的感知,可能真的不太一样。
烫,可以理解为温度带来的一种痛觉。正常情况下,吃到太烫的食物,口腔里的热温度感受器会被激活,向大脑传递刺痛感。而口腔里热温度感受器分布密度高于食管黏膜,更容易感到烫。
但很多父母平时吃饭速度比较快,热食热饮刚吃进嘴里,就被快速吞咽进食管,食管对烫的感受度弱,人就感觉好像没那么烫了。
另外,随着年龄增大,人们对热痛的感知也会轻微下降,再加上长时间接触烫食,会让新生黏膜细胞发生像“皮肤老茧”类似的角化改变,对温度的感知更加不敏感。
习惯了总吃烫食的爸妈,确实不容易感觉到烫,也更容易把食管的伤害不当回事儿,甚至有些人还特别喜欢这种“嘴巴被烫到,胃里热乎乎”的感觉。
晾一会儿再吃才对身体更好
当然了,老一辈喜欢趁热吃,也是能理解的。
一方面,卫生条件不好的年代,加热是保证食物尽量卫生安全的唯一手段,很多人认为“食物凉了会对肠胃不好”也是合理的。另外,有些食物确实在烫的时候,会有更好的风味。
但随着卫生条件的提高,“趁热吃”尤其是“趁烫吃”的习惯,是时候改掉了。
如果你的家人也习惯趁热吃,记得提醒他们:多吹一吹,晾10分钟再吃。
作者单位:丁香医生
责任编辑:王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