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延展了人的可能,赋予人更高的价值。
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实现产业规模扩张和人才结构调整,才能迎来就业新局面。
关于人与机器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多年前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出现,引发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失业的热议。当人工智能从科幻走向现实,当“人与机器人同行”的时代不期而至,我们再次思考,人工智能究竟会创造就业还是冲击就业?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人工智能给工厂质检工人带来的改变。曾经,质检工人日复一日在高温高炉中三班倒,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重复着单调的动作,在强光照射下视力和体力逐渐衰退。现在,一台智能质检设备落地,几个摄像头就位,他们只需要在屏幕前动一动手指,就可以完成质检全过程。人工智能的出现,减轻了他们的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使他们从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
过去一段时间,“机器换人”让一些劳动者陷入焦虑。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不少企业将“机器换人”提上日程,用人工智能取代体力劳动和常规工作。这不可避免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含量低、高度程序化的岗位,相关从业人员面临失业风险。车间工人、建筑工人在短期内难以具备数据处理员、算法工程师等岗位需要的技能,也不能快速掌握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开发的相关知识。技术进步冲击岗位供应,成为不少一线工人的痛点。
新闻报道延伸了我们对“机器换人”的认知维度。机器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延展了人的可能,赋予人更高的价值。一方面,人工智能冲破了物理因素对劳动者的束缚,将他们从高重复、低价值、高风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突破了一些岗位对劳动者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生理因素的限制,拓展了智能时代劳动者的工作场景和生存空间,带给他们更多就业选择和机会。一些一线工人不再因年龄、身体等原因担心失业,女性借助人工智能也可以胜任高强度工作……技术的发展让劳动力资源更加充分合理配置。
纵观历史发展,每一次技术革命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从手工到机械,从蒸汽到电力,从资本和劳动到信息和数据,一次次技术更迭难免影响就业。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新需求、新产品、新市场风起云涌,旧岗位被替代、走向消亡,新岗位被创造、不断涌现。当劳动者顺应新发展、适应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新岗位仍会源源不断吸纳劳动力。
技术进步是时代潮流,“机器换人”乃大势所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实现产业规模扩张和人才结构调整,才能迎来就业新局面。面对“机器换人”,关键在于利用技术变革这个风口,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和劳动者技能提升。这既离不开相关部门的规划和引导,也需要每名劳动者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相关专业毕业生成为“抢手货”;越来越多的工人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技能成为职业发展的“硬通货”。技术进步不应成为悲观焦虑的理由和借口,而应成为激发拥抱变革、突破自我的动力和活力。
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反攻人类是常有情节,人类战胜机器人却是永恒主题。面向未来,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社会即将到来,技术浪潮正奔涌向前,千行百业正被重构,唯有勇立潮头、主动求变,才能在更广阔的天地牢牢端稳端好饭碗。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责任编辑:张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