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东安湖(供图:赵力)
2021年9月中旬,四川省成都市东安湖的工作人员在打捞水面杂物时,发现水面漂浮着一些硬币大小、白色半透明的水母。这些水母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湖心寻踪
从凝胶状(左图)恢复到水母形状(右图)的桃花水母(供图:赵力)
2021年9月28日,笔者和工作人员来到东安湖湖心,一起寻觅这些水母的踪迹。笔者注意到,距离船两三米处,从水底浮起一个圆形物体,在水里一开一合地缓慢移动,工作人员立刻用网将它捞起来,可当网离开水后,圆形物体竟然消失不见了!笔者仔细翻找,在网底发现一块凝胶状的东西,把这块东西浸入瓶中时,它立刻恢复了水母的形状。端详这只水母,发现它的身体像一把撑开的折叠伞,直径约2厘米,几乎是透明的,中间有4片花瓣般的白色较厚组织,环绕着一个圆形开口,有螺旋串状的触手围绕在伞边缘,触手长短不一,从几毫米到1厘米左右不等。显然,这是大名鼎鼎的物种——桃花水母。
不寻常的水母
中国古人称桃花水母为“桃花鱼”(供图:赵力)
桃花水母是水螅纲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桃花水母属的一类小型水母,属于原始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最早诞生于约5.5亿年前,是世界上3000多种水母中,仅有的一类生活在淡水中的小型水母。
现代分类学上,世界上首次记录桃花水母是在1880年,标本采自英国伦敦栽种王莲的水槽,定名为索氏桃花水母。不过,在中国的古籍上,早已有它们的记录。南宋时期,才子熊文稷在《忠州桃花鱼记》中记述了桃花水母的生动姿态:“犹疑为逐杨花落者,睇视之,觉花蕊蠕蠕然动,且浮枕于勺之中而悠然自适……”
那么,它们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这里呢?这要从它们的发育规律来寻找答案。桃花水母是一种存在世代交替的动物,形态分为水螅体和水母体两种,一个世代长达2年左右。被我们发现的桃花水母都是成熟的水母体,最长存活不过50天,其他绝大多数时间是以水螅体状态存在的。水螅体长度一般不到1毫米,最大也只有3毫米,是半透明的,并且隐藏在水底的物体上。加上它们体表的黏液,常附着一些碎屑,将身体部分遮盖,所以我们几乎无法看到它们。
水中“生态检验员”
桃花水母的水螅体对环境的要求并不严格,但是水母体的出现对水质要求苛刻,必须无污染,pH值在6.4至8之间,水温也要在25至32摄氏度之间。此时,水螅体才有可能发育出水母体。如果环境达不到产生水母体的要求,水螅体便长期在水下或吸附于岩石缝中生存,以出芽方式无性繁殖,根本不会产生水母体。
东安湖的水源来自都江堰水系,这里的桃花水母显然是随着湖泊注水,从都江堰以水螅体状态随水带来的。在环境适合时,大量发育出了水母体。
小小水母大本事
桃花水母是如何游动的呢?桃花水母的伞分为3层,内外两层有细胞结构,可以收缩和舒展,中间是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起支撑作用。它们上浮时,伞缘收缩,伞内的水被喷出,由于反作用力而推动向上运动。当伞及伞缘肌肉舒张,被压缩的中胶层的弹性使伞又恢复原形,水重新进入伞内缘,身体下沉。
由于收缩比舒张快,所以水母可以向上垂直运动。当需要沉下去时,它们只需要停止喷水,就可以慢慢沉到水底。而水平方向的运动则多是由于水流及风力推动,属于被动进行。
桃花水母伞的边缘有许多细线状的触手,即捕食器官。(供图:赵力)
桃花水母的摄食也很有趣。它们遇到食物时,触手上的刺丝囊射出刺丝,刺中被捕获物,顷刻将其麻痹,以触手将其送入口中并吞入胃内。口朝向伞下方,位于一条管子的末端,具4片唇。食物由此吞入,消化不了的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所以桃花水母的嘴和肛门是同一个部位。
桃花水母作为一个古老的物种,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如果你有幸在野外见到它们,请不要去捕捉,更不要污染它们栖息的水体,让它们有更多机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
责任编辑:宋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