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推广社区慈善互助工作站项目,通过社区慈善促善治模式,搭建了社区慈善平台,动员了各方参与,把公益资源流转到社区,对接居民需求,丰富了社区慈善内容,扩大了社区志愿参与积极性。
坚持政府推动 实施各方联动
在推进“社区慈善工作站”建立过程中,滨城区抓住慈善、社工、志愿服务这“三驾马车”,构建“六线”促“善治”模式,建立融合发展、分工协作机制,逐步走出以社区为纽带、协同联动为方式、慈善项目为核心、专业服务为支撑、多元参与为保障的社区慈善实践之路。目前,滨城区已率先在梧桐社区、春晓社区先行先试,开展公益创投大赛等活动,联合扶贫办、5家社工机构、1家残疾人康复机构、1家义工组织、1家专科医院,为1750名困难群众提供了慈善救助服务,在助力脱贫攻坚、基层社区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山东省首批试点点位之一,滨城区依托社区慈善互助工作站建立社区慈善专项基金,旨在进一步广泛动员、吸引和整合社会资源,引导慈善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打通广大爱心企业、公众参与及支持公益事业的渠道。慈善基金将募集的社会资源用于支持社区民生项目、慈善活动以及社区发展,如居家养老、儿童教育、环境改造、文化建设等。
为了适应“规范、透明、发展”的工作思路,社区选举产生监委会,对救助项目、救助标准、救助范围、救助金额有明确的规定,制定审核审批流程和管理权限,推动办事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建设。2019年以来,累计募集慈善资金80多万元,全部用于辖区内的救助项目。
同时,社区针对多元化、个性化服务诉求,通过整合政府、慈善、社会组织等力量,构建“社区+慈善+社工+义工+N”服务体系,落实主动发现机制,实现网格体系全覆盖、社情民意全掌握、需求困难全帮扶、为民服务全方位。
开展项目化运作 提升服务水平
为了满足小众化、差异化的需求,滨城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化运作,为社区提供更多更精细化的社会服务产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是社区慈善组织的天然优势,他们内生于社区,立足于社区,凭借对社区居民的了解和熟悉,系统地运用以社会工作价值观为指导的相关知识,在社区慈善事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对于社区慈善从业人员,滨城区注重加强职业培训和知识更新,使慈善事业逐步转变为以具有专业背景的专职人员为主、志愿者为辅的从业人员格局。
为做好慈善服务,把控服务质量、资金使用情况,滨城区将慈善服务以项目形式运作,促进慈善项目品牌化运作,“春晓拂暖”关爱项目作为滨城区救助改革试点项目,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新模式。“小桔灯”儿童关爱项目、建档立卡贫困户重度残疾人巡防照护服务、环卫工“爱心早餐”项目、“善护心灵 爱暖滨城”精神残疾救助等项目也在同步积极落实推广中。
责任编辑:刘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