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雉的名称来自雄鸟身上鲜红色的羽毛。血雉是世界闻名的观赏鸟类,可它却酷爱人烟稀少的山林。 蔡琼摄
血雉因双足及身体多个部位呈红色而得名,是世界闻名的观赏鸟类,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今,一些动物园虽已能驯养血雉,但失去自由的它们却拒绝繁殖后代。秦岭的野生血雉居住在高海拔地带,不惧严寒,远离尘世,餐风饮露,宛如山林隐士。
血雉雌鸟的羽毛相对暗淡。 何鑫摄
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至3400米的地带,有一片完整的原始森林分布带,树种主要是太白红杉,血雉主要的活动区域就在太白红杉林带的上下范围内。
血雉是留鸟,它们不惧严寒,只在小范围垂直迁徙,即使大雪封山也不会下山避寒。它们餐风食雪,以植物种子、树干上的苔藓和雪未掩埋的青苔为食。无论是在繁殖季节,还是在越冬时节,血雉集群的特点提高了个体的取食效率,降低了外敌袭击的概率,让它们得以共渡难关。
血雉雄鸟的羽毛格外艳丽。 何鑫摄
西方学者在1821年发现并命名了血雉,它是人类认知最晚的雉科鸟类。根据形态和地理分布,人们又称它为“血鸡”“太白鸡”等。它们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四川、云南西北部,以及青海、甘肃和陕西秦岭等高寒山地,秦岭是血雉分布的东限。国外仅分布于尼泊尔、不丹西部。
血雉雄鸟头上有灰褐色羽冠。 何鑫摄
学界对血雉应划归雉类还是鹑类一直存有争议,学者们近年来将我国境内的3个血雉亚种(西藏亚种、甘肃亚种、四川亚种)的个体,与雉类中的雉属、锦鸡属、长尾雉属及鹑类中的石鸡属、鹌鹑属和雪鸡属的基因进行比较,认为血雉在系统进化树中更接近雉类,推测血雉可能起源于横断山脉。
每年3月底至4月初,血雉开始分群配对,它们是单配制鸟类,配偶关系可维持整个繁殖季节。
血雉隐居高山,踪迹难觅。 何鑫摄
在蜜月期,雄性是敢于担当的称职丈夫,当遇到危险时,雄性总会跳到前面,保护“爱人”离开。有一次,作者在陕西太白山观鸟,大雾在山坡上弥漫开来,忽然看见几只血雉就站在2米远的地方。这种不期而遇让彼此都有些紧张,一只雄性血雉向前走了几步,它歪着头,盯着人看,其余的血雉悄然撤离。作者还没回过神,那只雄性血雉也迅速躲进灌丛,没了踪迹。
机警的雄性血雉发现有人尾随,会发出急促的警告声。 何鑫摄
血雉繁殖期在每年的4月至7月,随纬度和海拔高度不同而略有差异。雌性陆续产下2枚至6枚卵,卧巢孵化的重任会落在雌性身上,雄性也不会走远,它会在窝巢附近警戒,耐心等待宝宝破壳而出。若发现有危险,雄性会制造各种假象和声响,转移天敌的注意力,将之引离巢域。如果这种把戏没能骗过敌人,雌性血雉便会命丧在天敌的利爪之下。学者认为,血雉的稀少和它们较低的繁殖率、生存环境较为恶劣有关。2007年至2010年,学者在秦岭的兴隆岭研究时发现:血雉繁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乌鸦掏食血雉卵,乌鸦成为血雉的最大天敌。
血雉标准照摄于四川。 蔡琼摄
自然界有其法则,最优秀的基因定有生存的机会,那些坚韧、机敏、能够忍受饥饿困扰和天敌袭扰的血雉母亲们,总能在自己饿得皮包骨头的时候,换来新生命的诞生。血雉的孵化期是29天至39天,高山上温度的剧烈变化,会导致血雉小宝宝的出生时间有所变化。幸运出生的小血雉非常虚弱,这时最需要父母的细心照顾,而父母也很称职,它们暖雏、喂食、带路、抵御强敌,为了孩子甚至会和强敌以死相搏。
大自然赋予每一种生命生存的权利,必会赋予它们生存的策略。血雉与众不同的孵化方式,正是长期适应自然进化出来的生存对策。
责任编辑:宋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