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生活百科 » 正文

在户外,如何与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

发布日期:2021-12-07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杨师  浏览次数:34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野生动物是自然界的成员之一,与其他生物构成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关系密不可分。随着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改善和人类户外活动的增加,人们亲近野生动物的机会越来越多。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做到两者相安无事?缩短心的距离与扩大身的距离并不矛盾,“亲密有隙”是与野生动物相处的原则。与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保持距离不仅产生美,还能带来健康。随意接触野生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的成员之一,与其他生物构成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关系密不可分。随着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改善和人类户外活动的增加,人们亲近野生动物的机会越来越多。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做到两者相安无事?缩短心的距离与扩大身的距离并不矛盾,“亲密有隙”是与野生动物相处的原则。

与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

保持距离不仅产生美,还能带来健康。随意接触野生动物,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对野生动物来说是干扰其自然生存的环境,对人类来说则是可能感染人兽共患病。

在涉入野外区域前,要提前了解野生动物生物学一般特性,包括行为学方面的常识,在不被野生动物觉察的情况下进行观察。

野生动物自身携带各种寄生虫、细菌和病毒,一旦食用甚至只是接触,就会有感染未知疾病的可能。在野外要避免直接接触野生动物,尤其是猴子、猩猩、蝙蝠等。

不要带宠物到野外,减少宠物跟野生动物接触的机会,防止野生动物将原本只在动物栖息地的自然环境中循环的微生物带到人群之中,将人兽共患病传染给人。

要做好个人防护,保障饮食安全。野外饮用自然水源时,应避开或科学净化可能有野生动物排泄物或动物饮水时留下致病菌的水域,对于可能被蝙蝠或其他野生动物咬过的水果等要避免食用。深入偏远的荒野环境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减少暴露,去多发传染病的地区应提前接种疫苗。

与野生动物偶遇要冷静

在参与各类户外运动,比如荒野旅行、野外探险、生态康养游、青少年自然研学、户外游泳或潜水运动时,或者边远地区的居民、游牧民、荒野保护者等,总有与野生动物偶遇,甚至接触、接近野生动物巢穴或幼崽的机会。

偶遇野生动物时,要保持冷静,主动避让,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对视、围观、尖叫、挑逗、追逐、试图抚摸等可能加剧动物攻击性的剧烈反应,应缓慢安静退离,远离野生动物。否则一旦突破双方的安全距离,就有可能激怒野生动物,即使再弱小的动物,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也可能发起攻击。

这些“善意”行为不要做

人类有些对野生动物的“善意”行为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这些行为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动物来说都存在安全隐患。

1.投喂野生动物

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有其自己的生存方式,长期投食会让动物依赖人类的食物,丧失野性,而不适合野生动物食用的人类食品则有可能降低动物自身机体免疫力水平。此外,喂食野生动物可能会引发动物求食的攻击行为,喂食过程中动物身上的病毒也可能通过飞沫、直接接触、黏膜、呼吸道、虫媒介等途径传播给人,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

2.盲目救助受伤的野生动物

一般人缺乏专业救护常识,不具备救护技能,也不知道动物身上带有何种致病菌。遇到受伤的野生动物时,可致电当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或林业部门,请专业人士协助救护。发现不明原因的死亡动物,要及时报告给所在地的疫病预防控制相关部门,远离或绕行不明来源的野生动物尸体、排泄物等,防范动物源性疾病。

3.将野生动物当成宠物饲养

普通人无法驯化野生动物,容易被野生动物攻击,野生动物本身也有可能携带病原,不宜与人同居一室。另外,野生动物一旦逃逸,可能对非原产地生境造成破坏。

(作者系北京协和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凯莹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