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扶贫产业园内,年产5000吨黑青稞啤酒的生产线建设正酣,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20公里之外的囊谦县国营农场内,年产500吨黑青稞啤酒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加班检修,为重新开工生产作最后的准备。
黑青稞啤酒究竟还要闯过几道关,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这是不少囊谦县人心中的疑问。
“应该说,我们当初建黑青稞啤酒厂是经过认真考虑、详细论证的。”囊谦县农牧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囊谦县是黑青稞的传统种植地,种植面积超过0.13万公顷,占整个玉树藏族自治州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但长期以来,黑青稞仅仅作为炒面的原材料来食用,未进行深层次的产业化开发。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当地邀请国家食品发酵研究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前来“把脉问诊”,发现黑青稞富含天然色素、葡聚糖、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是生产功能产品的理想原料。
2015年,囊谦县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注册成立了公司,启动了黑青稞啤酒厂的筹建工作,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完成了产品研发、厂房建设和设备购置工作,还专门为啤酒注册了商标。
在次年举行的青洽会上,囊谦县生产的黑青稞啤酒一炮走红。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领导在品尝后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并要求创新品种、加大研发、开拓销售渠道,推向更大的市场。
没想到高光之后就是沉寂。因为缺乏运营管理,加上技术不成熟,产品口感欠佳,囊谦县黑青稞啤酒厂一直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和销售,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2019年9月,囊谦县通过公开招标,以租赁经营的形式,将黑青稞啤酒厂委托给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家商贸公司经营。
商贸公司负责人说,自接手黑青稞啤酒厂以来,她投入了数百万元,更新改造了锅炉房、净水器、灌装设备等,开发出了黑啤、白啤、黄啤和超爽四个品种,并对产品包装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提档升级。但没想到,闯荡市场的路依然走得很艰难。
“黑青稞啤酒厂建在囊谦县县城外,用水、用电没法得到保障,又因为相关手续不全,没法贷款扩大再经营,”商贸公司负责人说,加上高原气候复杂、交通不便,难以组建起专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团队,导致啤酒厂始终处于小批量生产的阶段,还是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销售。
但经过几年的摸索,囊谦县的黑青稞啤酒,凭借着独特的精酿工艺、醇厚的口感,赢得了关注和认可。在北京市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周上,不少业内人士品尝后,竖起了大拇指,也有一些外地客商找上门来要代理销售。
去年6月,有着20多年啤酒企业工作经验的火先生,到囊谦县实地考察后,决定留下来。有了专业人士的加盟,黑青稞啤酒厂加快了发展步伐,重新通过了食品安全认证,包装也由玻璃瓶更换成了铝瓶,并在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宁市开起了体验店。
囊谦县委、县政府也决定继续扶持黑青稞啤酒厂,在原有生产线的基础上,再建一条年产5000吨啤酒的生产线,来带动囊谦县黑青稞产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培育产业,我们要有足够耐心和信心,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囊谦县的黑青稞啤酒早日在市场闯出名堂,成为助民增收的亮点产业”,囊谦县相关负责人说。
作者单位: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