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科技 » 科技动态 » 正文

景蕊莲:在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中攻坚克难

发布日期:2021-05-12  来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作者:田珊檑  浏览次数:136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景蕊莲参加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启动式(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杨睿 摄)“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在肩,必须知难而进。”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启动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景蕊莲行程满满,她积极围绕核心使命潜心研究,致力于更好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提供科技支撑。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


景蕊莲参加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启动式(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杨睿 摄)

“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在肩,必须知难而进。”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启动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景蕊莲行程满满,她积极围绕核心使命潜心研究,致力于更好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提供科技支撑。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占全国口粮的40%,小麦生产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景蕊莲主要从事小麦抗旱节水生物学研究。她介绍,我国的小麦主产区在北方,为了增加产量,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的8个多月需要浇4—5次水,是我国北方农业“用水大户”。目前我国3.5亿亩小麦田中,有2/3的小麦田是旱地或者得不到充分灌溉,常年受旱面积约为1亿亩,造成小麦减产50亿公斤以上。干旱缺水制约着小麦生产的发展,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培育抗旱节水的优良品种、发展生物节水农业是抵御我国粮食风险的有效途径。用什么方法、到哪里去找选育品种的原材料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景蕊莲说,小麦的抗旱性和对水分利用效率不仅受本身的遗传调控,还涉及复杂的环境变化,研究难度大。

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景蕊莲和团队在作物种质资源鉴定和抗旱基因资源发掘等科研领域潜心钻研,在探索国际前沿技术的同时积极开展自主研发,创立了小麦抗旱节水鉴定评价技术体系,突破了抗旱节水小麦材料准确高效选择的技术瓶颈。她和团队创立的国家标准《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空白,已被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育种单位广泛采用,加速了作物抗旱节水鉴定评价的标准化进程,大大提高了小麦抗旱种质资源的共享水平和新品种选育效率。

“有了选择技术,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哪里去找优良的育种原材料。”景蕊莲介绍,40年来,作物种质资源工作者已经对2.4万份小麦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抗旱性鉴定评价,通过田间和人工模拟条件的初筛、系筛,选出了一批抗旱性较好的种质资源,其中抗旱性突出的材料有110余份,为小麦抗旱节水育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国家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团队与育种单位合作创造新种质,育成了小麦新品种“中麦36”,该品种抗旱高产稳产,解决了“抗旱不高产、抗旱不广适”两大突出生产问题。2020年,该产品被确定为国家品种审定的标准品种,成为抗旱节水小麦品种评价利用的标杆。

景蕊莲算了一笔账,按常年易旱小麦面积1亿亩计算,抗旱品种在增产19.95亿公斤的基础上可节水40亿吨,相当于北京市三年的生活用水供水总量。

研究作物抗旱性机理,发掘利用作物的抗旱节水基因资源,这一领域曾被许多人视为畏途。在景蕊莲看来,正因为是难关,才需要人去攻克。20多年来,她和团队负责了10多项有关作物抗旱节水的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先后在小麦遗传多样性分析、抗旱种质资源筛选、小麦产量性状及耐逆性的遗传基础解析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生物节水农业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更好地在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中攻坚克难、担当作为,争做新时代科技创新排头兵。”景蕊莲说。(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珊檑)

来源:中国妇女报

责任编辑:刘春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