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要闻综合 » 正文

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发布日期:2021-1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舒  浏览次数:115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1%,作物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迈入国际前列……11月19日,在2021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上,《“十三五”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等多份报告发布了一连串令人振奋的数字。《报告》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效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1%,作物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迈入国际前列……11月19日,在2021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上,《“十三五”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等多份报告发布了一连串令人振奋的数字。《报告》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效能稳步提升,科技成果加速产出,综合研判,如期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目标,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对于过去五年的中国农业科技,《报告》发布人、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用了两个“加快”来概括,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加快。

  “‘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科技支撑引领从‘一农’(农业)转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打赢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杨雄年说。

  《报告》显示,在确保粮食安全上,我国在13个粮食主产省全面实施“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大工程,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运用于粮食主产区,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达到45%,为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3万亿斤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在助力脱贫攻坚上,组建了4100多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指导产业扶贫,550个科技服务团和专家组深入“三区三州”,着力打造“一乡一品”“一县一业”;在助推生态宜居上,为全国卫生厕所普及、农村沼气建设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和成果转化服务,支撑美丽乡村建设。

  科技引领也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五年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全方位发力,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了基本全覆盖,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1%,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提高到0.57。

  此外,我国先后建成江苏南京、山西太谷、四川成都、广东广州、湖北武汉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

  《报告》指出,2016—2020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十三五”期间农业科研机构课题经费共投入610.19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51.23%。强大的投入带来丰硕成果。在高被引论文方面,中国农业科学家在国际期刊发文量于2017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农业科技论文产出贡献国;在专利上,中国农业科学家的申请量同样全球第一;2017年我国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也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论坛上发布《2021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显示,在全球农业总体科技论文竞争力方面,中国位居全球第一,美、英两国分列第二和第三。

  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产出丰硕。五年来,农业领域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59项,颁发神农奖540项、丰收奖1631项。其中,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分别获得2016年和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一等奖,充分展示我国水稻、小麦科技创新的强大实力和国际先进水平。

  科技的国际竞争往往集中在前沿热点。论坛上发布《2021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报告》显示,中国在作物、畜牧兽医、农产品(6.2200.000.00%)质量与加工、农业信息和农业工程学科领域中,领先优势依旧明显,在热点前沿研究领域的总体表现力得分均排名第一,学科层面跟跑、并跑甚至开始领跑世界。但在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和水产渔业3个学科领域总体实力稍有逊色,分别排名第二、第二和第五,仍存短板。

  在学科群体系建设上,我国26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96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190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已按照规划顺利运行,创新基础条件大幅度改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据介绍,我国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即将投入使用。这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库,库容达到150万份,全部实现智能化管理,与现有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和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等,共同构成系统完整的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创新研究和开发利用体系,将为我国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保障,助力粮食安全。

  (本报北京11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杨舒)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