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要闻综合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食为政首——稳住农业基本盘增添发展底气

发布日期:2020-07-28  浏览次数:1358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这是在吉林省梨树县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拍摄的玉米(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是百姓之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
 

这是在吉林省梨树县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拍摄的玉米(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是百姓之盼。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新华社记者近日在多地粮食主产区看到,稻菽飘香丰收在望,农业生产有序推进。特殊之年,经历疫情考验,面临多重挑战,我国依然牢牢地稳住农业基本盘,以科技为引领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正扛起强农兴农重任,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底气。

 

这是7月7日拍摄的黑龙江省兰西县的连片玉米地(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稻菽飘香望丰收 农业生产有序推进

 

在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的农田里,一排排玉米站得笔直,长到了齐胸高。80岁的村民时文俊吃过午饭,习惯地坐在田埂旁,看着玉米铆着劲地往上蹿,喜滋滋地说:“长得真不赖,又是个大丰收。”

 

小暑过、金蝉鸣,从春到夏、从南到北,记者在粮食产区看到一派繁忙景象,开始描摹着金秋丰收的希望。

 

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南陵村的一处麦田里,农机手将收割的小麦装车(5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走进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片绿油油的水稻长出了高高的个头。这里是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说,今年水稻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现在长势良好,估计又是一个丰收年。在安徽天长市,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2600亩水稻,还没成熟就已经被订购。合作社理事长平东林说,预计亩产在1300斤左右,顺利完成预期目标。

 

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无人机在空中作业,和田间劳作的人们相互映衬,俨然一幅优美的“现代农桑图”。在北方的水稻种植大县河北滦南,21.9万亩水稻长势良好。滦南县柏各庄镇百祥谷物种植合作社工作人员周浩田说:“现在正处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期,每天公司都要出动十几架无人机进行助农作业,确保夺取大丰收。”

 

黑土地上铺开着绿色的希望。在黑龙江绥滨县绥滨镇敖来村,村民赵静正在地里忙着“拌肥”。入夏以来雨水增多,水稻进入生长旺盛时期,也是管护的关键时期。赵静说:“今年水稻长得相当不错,我们精心伺候,收成肯定差不了。”

 

田间生长的是希望,粮仓充盈的是喜悦。

 

近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今年全国夏粮生产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夏粮总产量达2856亿斤,比2019年增加了24.2亿斤,增长0.9%,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打了一场漂亮仗,格外振奋人心,我们对全年粮食丰收更有信心。”

 

克服不利因素 稳住农业基本盘

 

仓廪殷实不仅关系着国人的口粮、饭碗,也是国家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

 

在河南柘城县袁庄村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路通渠连,坐在路边轿车里,看着农田,种粮大户张百深感叹着自己的“小幸运”:小麦亩产超过1000斤,西瓜和辣椒长得也不赖,到年底一亩地平均能赚到六七千元,这个数年初的时候想都不敢想。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今年经历了不同一般的风险和挑战。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王俊忠说,今年春耕春管期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刚刚迈过倒春寒、病虫害几个坎,一些地区又出现了旱情。然而,即便面对如此不利的环境,今年河南夏粮生产再次迎来丰收:夏粮总产量750.75亿斤,比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增产1.67亿斤。

 

这是洛阳市洛宁县小界乡一处油菜、西瓜、小麦间种的农田(4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克服不利影响,农业稳产、农民增收,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抗风险能力的全面提升。

 

疫情期间,河南将化肥、农药和种子等257家涉农企业纳入重点保供目录,确保春耕农资“不断链”。江苏兴起“云春耕”,往年坐在田间地头和农民聊农事的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朱新开,开了“网络直播”,实时在线为农民群众答疑解惑,指导生产。应对灾害天气,山西建立直通式气象服务,全省4000家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能第一时间接收预报、预警和预防信息……

 

 

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马楼村村民在进行喷药作业(3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稳定粮食生产,秋粮是大头。全国各地保障秋粮生产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在四川青神县,一场“虫口夺粮保卫战”正在打响。草地贪夜蛾刚一冒头,植保人员就指导农民通过信诱、食诱等方法进行捕捉。在河南西平县,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张学林来到农田,给村民讲解玉米“大喇叭口期”如何追氮肥,怎么保证穗大、粒多、粒重。

 

在黑龙江绥滨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10架无人机同时升空,开始水稻稻瘟病防控作业演练。绥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安百智说,目前已经进入预防水稻穗颈瘟的关键时期,园区内全部采用植保无人机和直升机作业,药剂采用生物农药,5万亩水稻3天内就能完成应急防控。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说,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这个基本盘,秋粮生产到了关键期,更要做好各种风险应对准备,更好保障农业生产。

 

现代科技显身手 新生产方式添底气

 

生菜、空心菜养分不足需要施肥,西红柿光照太强需要遮阳,草莓区空气湿度不够需要补水……坐在办公室、喝着咖啡,南京科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苗珍轻点了几下手机,20多公里外的大棚被“唤醒”,遮阳帘缓缓下降,泵房里面的营养液搅动起来,草莓四周弥漫起水雾……

 

放眼全国,农业生产在悄然改变,“镐锄镰犁”逐渐退场,智能化的“金戈铁马”走进农田,农业生产越来越有“科技范儿”。

 

在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开封车站,工作人员使用传输机装运春耕物资(2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河南临颍县,5G技术走进了农田。7000亩的5G智慧数字农业种植区里,植入了5G智能土壤传感器和气象检测仪等设备,全天候物联网土地墒情检测、智能水肥药一体化灌溉,可节省化肥农药30%、节水50%、节省人工50%以上,亩均效益提升超过15%。

 

“提起农业机械,要是还说收割机、拖拉机可就‘过时’了,对于我们来说,卫星才是新农机。”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经理李朝刚说。李朝刚拿出手机,登录“山东粮丰田间智慧管理平台”,500亩农田的养分数据、长势、产量预估一览无余。公司搭载北斗卫星的无人植保车,作业误差可缩小至厘米级。气象卫星提供的精准数据,还能准确预报局地“小气候”,为农业生产趋利避害提供指导。

 

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效率、效益却大幅提升。

 

在河南省商水县南陵村的一处麦田里,农机手操作机械收割小麦(5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河南滑县的“农管家”服务平台上,农民可以手机“下单”,足不出户就能请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完成除草、打药、浇水等田间管理。“现代农民脚不沾泥、手不碰水,坐在家里就能迎丰收,这就是农业科技的魅力。”滑县白道口镇种粮大户黄国兴说。

 

浓浓的“科技范儿”改变着农业,也注入了发展的活力。“三农”越向好,发展布局越主动。越挑越稳的农业现代化“金扁担”,不仅挑来幸福生活,也挑起了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希望。(新华社记者王丁 宋晓东 参与记者孟含琪 陈健、赵久龙 叶婧 王君宝 李继伟 王飞航 姜刚 吴慧珺)

 

新华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