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 acid rain
定义:硫、氮等氧化物所引起的雨、雪和冰雹等大气降水酸化以及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学科:生态学_污染生态学
相关名词:酸性降水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
1972年,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瑞典政府在《穿越国界的大气污染:大气和降水中硫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中,提出了环境酸化问题。198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环境酸化国际会议。此后更多国家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酸雨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
人类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入大气,随着降水降落,形成了酸雨。酸雨中的酸,大部分是硫酸。酸雨的主要危害是造成环境酸化。地球的生态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抗酸能力,但酸雨量累积超过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临界负荷时,就会对土壤、地表水、植物和水生生物等造成破坏,而且很难逆转。酸雨还会破坏建筑物、文物古迹,并直接威胁人的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煤炭消费量快速上升,致使二氧化硫排放量不断增加,酸雨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高达3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0%,使我国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为控制酸雨污染,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接连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1998年1月12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的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简称“两控区”)划分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实施,“两控区”总面积约为10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1.4%,涉及176个地市级单元,提出了燃煤含硫量限值、工业污染源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实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和征收二氧化硫排污费等措施,控制酸雨污染。2006年,又提出将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10%,将其作为“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之一。
到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相比2005年下降了14.29%,超额完成了减排任务,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下降拐点形成。“十二五”以来,通过持续推进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等一系列有力的战略性举措,我国的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大幅度降低,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酸雨区面积已经减少到约4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4.8%。(延伸阅读作者:吉林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主任魏强)
责任编辑: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