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与每天一样,就像太阳照常从东方升起;每天有每天的不一样,就像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回望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农业发展42年的来路,仿佛历史赋予了我们一把神奇的长镜——
1978年,安徽小岗村“大包干”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东风第一枝”。而在几千里外,后来被称为“塞外小岗”的达拉特旗耳字壕的农民们,同样在穷则思变的律动中跃跃欲试。
当年,位于黄河南岸的达拉特旗耳字壕公社康家湾大队,一位叫赵丑女的农村妇女大胆承包了村里的14亩土地。赵丑女儿子陈绿师至今记忆犹新:那年夏天,他生来第一次吃饱了白面馒头。
“大锅饭”一打破,农业生产立刻有了惊人变化。3年下来,这位50多岁的农家妇女,一个人在14亩地上产出的粮食,几乎占了康家湾大队50多个壮劳力在80亩土地上产粮的一半。
把历史的镜头对准今天,希望的未来已铺展开来。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回忆起当年知青岁月时老百姓“将来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的愿望,他表示,“这个‘金扁担’,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
仲夏时节,行进在达拉滩上,素有鄂尔多斯“农业老大”的海海漫漫“米粮川”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幅幅现代“农耕图”徐徐舒展,一场场打破传统观念的“土地革命”改革正在进行时——
土地托管、入股分红、订单包销、保底分红等热词与“土地成了抢手货”“中化央企为我们农民打工”“现在就能算出年底增收账”等金句从农民口中频出。
土地还是往年的那些土地,农作物还是往年的那些农作物,而且还未到秋收时节,为何提前敢说增产增收?这份底气来自达拉特旗的大胆创新,来自土地经营模式的深刻变革。
林原村保善堂蔬菜。(摄影:贺强)
作为鄂尔多斯市的农业大旗,达拉特旗总耕地面积225万亩,粮食产量连续14年稳定在10亿斤以上,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粮食生产先进县,并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达拉特旗农牧局局长郭建军介绍,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建立在传统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基本经营模式上。然而,随着近年来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土地经营模式出现了局限性和弊端,它在推动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升级及农业有效供给方面越来越乏力,严重制约着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达拉特旗审时度势、大胆变革、科学决策,顺势提出了构筑“产业联合体”这一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来有效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突出问题,以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怎么改革、建立何种模式、农民如何参与”……随着改革探索的不断深入,当初一系列萦绕改革者心头的问题已然明晰,一一有了答案。在具体改革探索中,达拉特旗严格按照党中央“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的要求,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为准则,充分发挥各苏木镇党委、嘎查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建引领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联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按照“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形式组建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实行种养加、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现在,一亩土地流转费最高达到700元,土地成了最热门的‘抢手货’,‘产业联合体’成为当下农村最流行的话题……”总跑基层一线的达拉特旗委宣传部外宣室干部刘伟深有感触地说。
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农村面对的更多是新课题,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过去,达拉特旗王爱召镇新和村的2.1万余亩耕地被划成小单元的“百衲衣”,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使机械展不开,政府服务难普及,土地产出打折扣。“2019年,村里的2个社试点搞了土地规模化经营,自己的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后,一分钱不投,赚得一样多。”脱贫户陈世平再也不用考虑种地的事儿了,开始专心养羊,利用闲暇时间,61岁的他在家门口打一些苦轻的零工,前前后后共挣了3600元。
规模经营“化零为整”的好处直接体现在生产成本的降低。“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统一采购,每亩就能节约94元。”新和村党支部书记高永峰说,“零耕碎种”变为集约管理,生产品种、作业时间、种田水平得到统一和提升,合作社每亩玉米产量要比农民“单打独斗”高出200公斤,还支出劳务工资27万元。
展旦召新天绿马铃薯种植基地。(摄影:靳晓荣)
2019年,达拉特旗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35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60%以上。总结推广各类土地合作经营模式18.68万亩,其中土地托管0.39万亩、入股分红1.16万亩、代耕代种4.58万亩、订单包销8.7万亩、保底分红3.85万亩;组建土地经营合作社81个,涉及土地9.5万亩。2020年,王爱召镇大胆探索、创新运作“玉米产业联合体”新模式,具体以“镇联合社+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方式运行。
王爱召镇党委书记陈广秀介绍,首先在村集体合作社的引导组织下集中村民土地,然后通过镇联合社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公司合作,具体由央企中化集团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提供统耕统种统收的全程服务。同时,为了降低规模化种植风险,镇联合社与保险公司签定了保产保险,并向农行申请产业扶持贷款作资金保障。“今春,以村集体合作社的名义,将村民的1万余亩耕地,以每亩420元的价格交给中化农业代管代种玉米,到了秋天,我们只管要成果。”新和村党支部书记高永峰笑言,直白点说,中化央企为我们农民打工。
机器插秧。(摄影:郭建军)
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根本目的,成为达拉特旗走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和强劲引擎。“央企为农民打工,看似简单的一幕,其实是一场变革。”陈广秀说,当前,在脱贫攻坚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里,不少问题与当地农业现代化程度低有关。农业现代化程度高了,农民致富就稳了,乡村振兴就快了。
正时牧草基地。(摄影:刘伟)
截至目前,达拉特旗已组建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26个,涉及146个企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带动近4万户农牧户,覆盖约25万亩玉米种植、落实约2300亩水产养殖面积,辐射约23万亩饲草种植,覆盖4.2万头奶牛养殖。
全旗以乳、肉、绒、菜、饲草等产业为基础的农畜产品输出基地初具规模,建成保善堂、金泰禾、惠民、四季青、风水梁、恩格贝6个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物流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500万元以上流通企业分别为11家和8家,农牧业一产业通过二产业链接三产业,实现 “接二连三”,有效推动了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充分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责任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