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威在大棚里育苗。
他曾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被农民朋友称为“亲兄弟”;他曾站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群众游行“乡村振兴”方阵彩车上,代表“三农人”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他30年来奔波于田间地头,踏遍了望都县每寸土地,为20多万农民送去农业科学技术。他就是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推广研究员王建威。
怀揣让家乡小麦增收的梦想,王建威考上了河北农业大学邯郸分校。1992年毕业后,王建威被分配到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农业推广中心,在这里,他真正踏上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道路。“我的工作主要是推广科研院校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机具、新设备,实现节水、节药、节肥、提质、增效,让农民增加收入。”从助理农艺师到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从“小王”到“老王”,王建威一干就是30年。
30年来,王建威跑遍了望都县的每一个村,亲身见证并推动了县里农业的发展。他带领技术人员奔赴该县8个乡(镇),深入田间地头,为广大农民送技术。他从农业大学聘请专家,组成培训团,为农民讲解田间实际操作技能和肥水管理技术。
如今,王建威的梦想早已实现,望都县每亩小麦平均产量508.5公斤。今年6月,王建威负责技术和品种的30亩小麦示范田,又一次创造了保定市小麦最高亩产797.7公斤的纪录。王建威告诉记者,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创造河北省最高亩产纪录。
如何让农民增收,是王建威始终关注的课题。2011年,望都县被列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县,王文村被列为扶贫开发重点村。王建威被派到这个当时最困难的村,负责调整农业结构,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为尽快了解村情民情,王建威吃住在村内。他发现老百姓们多数愿意发展大棚西红柿产业,就是苦于没技术,怕钱打了水漂儿,所以都观望着。在他极力劝说下,终于有65户村民答应尝试开展大棚西红柿种植。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棚种植西红柿当年就见了效益,每个棚纯收入达到了2万元。很快,王文村的大棚西红柿种植户也从开始的65户发展到240户,大棚累计达到460个。
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王建威累计为农民朋友“传经送宝”近3万次,培训农民6万多人次;为望都县引进推广小麦新品种2个,玉米新品种5个,蔬菜新品种56个,选育辣椒新品种3个。(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责任编辑:赵子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