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农业科普 » 正文

中西方丰收节有何文化共性?

发布日期:2021-10-03  来源:中国新闻社  作者:崔白露  浏览次数:23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中新社北京9月23日电 9月23日,中国迎来第四个“农民丰收节”。节日,是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符号,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核。中国的丰收节也不例外。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数千年生产实践孕育出源远流长的中华农耕文明。根植于此的历法节气,是将丰收节定于秋分的重要依据。西汉董仲舒《春秋繁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电 9月23日,中国迎来第四个“农民丰收节”。

节日,是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符号,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核。中国的丰收节也不例外。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数千年生产实践孕育出源远流长的中华农耕文明。根植于此的历法节气,是将丰收节定于秋分的重要依据。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有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作为日月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与农业关系尤为密切,既迎来谷物成熟、果硕鱼肥的秋收,亦面临新一轮秋耕、秋种。故人们于秋分祭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朴素的祈愿,不仅演化为庆祝丰收的节日,也奠定了中国人顺天应时、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维方式及价值理念。

资料图:一块块金黄色的稻田镶嵌在大地,风光旖旎,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李军 摄

作为近年来新设立的节日,中国的丰收节被赋予更多时代意义。围绕丰收,中国各地在历史发展中形成诸如传统祭祀、美食品鉴、农产互市、民俗表演和体育竞赛等众多民俗活动。过去,此类庆祝一直以地域性、社群性的自发活动为主,而在国家层面形成全民参与、共庆丰收的节日,不仅饱含对自然的尊重、对收获的喜悦,更是对他人辛勤劳动的礼敬。如今,伴随着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中国亿万农民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乡村振兴不断加快,讲好丰收节的故事,即是讲好农民和农村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故事。

俯瞰神州,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不同民族以各具特色的民俗节日庆祝丰收,如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珞巴族的昂德林节、瑶族的耍歌堂节、蒙古族的那达慕等。

资料图: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举办火把狂欢节,上万名游客和当地民众点起火把,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度过有“东方狂欢节”之称的火把节。中新社记者 任东 摄

放眼全球,丰收的节日亦属于世界:犹太人在五旬节欢庆收获,感谢神的恩惠并祈求来年丰收;英国人在丰收节用收割的农作物装饰教堂和举办宗教仪式;美国和加拿大人以感恩节形式与家人共庆丰收与团圆;秘鲁、哥伦比亚等南美人通过祭祀太阳神和狂欢庆典,祈愿来年风调雨顺……文明与文化在不同时空下同频共振、和而不同。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将生命、食物与自然相联系,不同文明通过崇拜、祭祀、祈祷、庆典、狂欢等方式表达丰收的喜悦和对自然的礼赞。但无论表象如何纷繁复杂,庆祝形式、内容、文化宗教背景如何迥异,丰收节的存在本身,便代表着人类文明中的共性部分。

礼赞丰收,归根结底回答的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面对这一问题,不同文明给出的答案异曲同工。

后疫情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面对各种挑战,需要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责任编辑:拜丽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