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既要丰收 又要增收

发布日期:2021-09-2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浏览次数:5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从网络直播带货到乡村民宿体验,从农家美食品鉴到农业观光采摘,人们发现,丰收节里有农民也有市民。农民当然是丰收节的主角,农民获得感强不强,是衡量丰收节举办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而要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就必须把丰收的农产品销售出去、卖好价钱,这离不开市民的参与。不同于一般的农事节庆,丰收节不仅需要敲锣打鼓

从网络直播带货到乡村民宿体验,从农家美食品鉴到农业观光采摘,人们发现,丰收节里有农民也有市民。农民当然是丰收节的主角,农民获得感强不强,是衡量丰收节举办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而要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就必须把丰收的农产品销售出去、卖好价钱,这离不开市民的参与。不同于一般的农事节庆,丰收节不仅需要敲锣打鼓、热热闹闹,更需要盆满钵满、实实在在。

丰收的真谛,不仅是农业产量增加,也意味着农民收入增加。然而,我国不少农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现象,目前相当多的地方还是大路货多,精品和优质特色产品少;农业产业链条短,加工跟不上,产品附加值和效益偏低;有的地方虽然有优质特色农产品,但“养在深闺人未识”,一般消费者都不知道,更谈不上购买。农产品季节性集中上市和阶段性价格下行,导致农民时常面临“增产不增收”的窘境。

现代节日的一个功能是活跃消费市场。从这个角度看,丰收节不仅是繁荣乡村文化的舞台,也是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价值实现的平台。农民丰收节对提振消费信心、活跃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部门在此期间举办“金秋消费季”活动,电商平台、商超企业、批发市场等共同参与,开展多样化的产销对接活动,成为丰收节的响亮招牌。可见,丰收节不能局限于农村,而是一场城乡大联欢;也不能局限于文化,而是物质精神双丰收。要突出市场导向和城乡共庆,让消费者买得好、乐趣多,让农民卖得好、实惠多。

为使农民既丰收又增收,各地在用活用好丰收节的平台之外,不妨在日常从三方面发力产销衔接,更多更好满足消费者购买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愿望。一是品牌强农,发掘培育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讲好品牌故事,让品牌产品成为消费的主角。二是营销助农,开展直播带货、专场推介等活动,让农产品走出大山,出村进城,走进寻常百姓家。三是消费惠农,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发放消费券、打折让利、流量倾斜等方式,吸引城乡居民扩大购物和消费升级。

责任编辑:孟文迪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