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耕时节,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70万亩棉花播种机械化率达到98%。“我们合作社去年的棉花单产最高达540公斤,平均单产480公斤。通过种植棉花人均收入达3.2万元。”玛纳斯县一家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程正江说。
北纬42度以北地区,曾被农业专家视为“植棉禁区”。玛纳斯地处北纬45度至46度之间,过去没人在这里种过棉花,是谁在玛纳斯种出了第一块棉田?
专家在玛纳斯河流域指导植棉。(绘制:乔怡)
1950年春,驻疆人民解放军在天山南北开荒种田、兴修水利,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第二十二兵团二十五师、二十六师的战士们履行屯垦戍边的使命,进入准噶尔盆地玛纳斯垦区,进行开荒生产。二十五师七十四团的官兵们研究发现,位于玛纳斯河流域的小拐荒原每年无霜期为146天至156天,具有种植棉花的可能性。于是官兵们开垦出了3亩地,反复试验,找出了适合的播种方法。10多天后,第一株棉苗在小拐荒原破土而出。当年秋天,试种的棉花收获籽棉200余公斤,平均单产67公斤多。
玛纳斯垦区试种棉花成功的消息,引起了时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王震的重视。1951年,王震亲自主持安排农业生产计划,把棉花生产放在仅次于粮食生产的重要位置,要求推广小拐荒原的植棉经验。1953年,玛纳斯河流域2万亩棉田平均单产达200公斤,获得空前大丰收。二十六师刘学伟植棉小组种植的53亩棉花,平均亩产籽棉386.5公斤,其中有1.6亩亩产达674.5公斤,创全国棉花高产纪录。驻疆人民解放军在“植棉禁区”创造了奇迹。
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副政委刘丙正在回忆录中记载,王震将军每次到新疆,一定要认真听取棉花生产和发展的汇报,一定要亲自到棉田里视察,一定要看看棉花企业的生产。
距玛纳斯县城以北40多公里的新湖农场是兵团第六师最大的植棉团场之一。1963年,新湖农场尝试采用陆地棉技术种植棉花73亩,到了秋季,只有18亩获得了收获,皮棉总产量只有200公斤。
1981年1月12日,王震来到新湖农场,听到场长黄金山汇报棉花最高单产不足30公斤时,神态变得严肃起来。当时,新湖农场是全国五大农场之一,但却是亏损大户。王震鼓励黄金山将当年3.5万亩棉田全部改种地膜棉,并签了“军令状”。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了题为《王震以老军垦的名义签订合同鼓励职工搞好生产 新湖农场全面丰收首次盈利》的消息。其中写道:“全国五大农场之一——1976年被列为国家农垦系统亏损之冠的新湖农场,今年甩掉了亏损帽子,纯盈利415万元……”
新湖农场大面积地膜植棉成功后,一场“白色革命”在天山南北兴起,新疆实现了从以粮为纲到多种经营,再到建成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的飞跃。
来源:石榴云 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胡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