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成立于1958年,近60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几代农科人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发展成为学科齐全、设备先进、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引领和支撑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全院设有14个专业研究所(中心),业务领域涵盖农林牧渔各方面。全院现有在职职工115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471人,包括研究员140名。获得博士学位的有407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优青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1人、万人计划5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2人、岗位科学家13人、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2人、杰出青年科学家2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7人、农业部农业科研创新团队7个;北京学者3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6人;国务院参事1人、全国人大代表1人、全国政协委员2人;10人在国际组织担任职务。
拥有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18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具有国际种子质量检测资质认证实验室(ISTA)、4个国家级检测机构,已经形成由57个各类创新平台组成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拥有1个具有独立招收资格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植物学与动物学”(Plant & Animal Science)和“农业科学”(Agricultual Sciences)两门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
与美国、荷兰、法国、加拿大等30余国开展近百项科技项目合作。与20多个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6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2个、市级基地5个。
近年来,加大了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与完善的投入,新增大中型科研仪器设备8227台(套),科研装备水平达到国际水准。
承担了诸多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在已发布的三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我院主持项目11项,主持或参与课题146项。
“十二五”以来共获得省部以上各类政府科技奖励147项,包括国家奖10项、农业部奖33项、北京市科技奖34项、外省科技奖24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农业部和北京市科技一等奖16项。
研发出各类成果与知识产权3100余项。其中农业新品种309个、新兽药证书6个(一类证书1个),制定国(行、地)标130项、专利授权1623项(其中发明专利975项,首次获得PCT国际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1099项。
发表SCI论文749篇。其中,在《自然·遗传》上发表的有关西瓜基因组测序的论文,影响因子达35.5。近年来,论文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2017年发表SCI论文168篇,其中Q1区93篇,较2016年增加52.9%。
在科技服务工作方面,坚持“立足北京、面向京津冀、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理念,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在一主多元推农业技术广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二五”以来,我院深入落实中央 1 号文件和北京市相关文件精神,实施了“科技惠农行动计划”和“百名专家对接百个基地(双百对接)”工程,积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奔赴生产一线服务,在京郊开展各类培训5.9万人次,共展示新品种3500多个,推广各种新技术400余项,为首都北京的“三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6年,我院牵头成立了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目前成员已经发展到64家。联盟重点围绕资源环境、生态治理、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加速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在京津冀转化落地,提升了区域现代农业科技总体水平,支撑了区域农业协同发展。特别是与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承德市、保定市等地市开展的科技对接,建立了科技示范基地37个,联合展示新技术、新品种100余项,区域科技对接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院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在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北京市对口支援的新疆、西藏、内蒙、青海、河北、河南、湖北等七省八十九个市县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力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升级转型。此外,我院杂交小麦、鲜食玉米和蔬菜等科技成果已跨出国门推广到“一带一路”国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