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枯鲁杜鹃的名字刷屏了,既然已经灭绝了,那如何确定目前发现的就是枯鲁杜鹃?这种重新被找到的“已经野外灭绝”的植物究竟对我们有什么价值?
用标本研究植物,不是新鲜事儿
先来说一下枯鲁杜鹃的身世。1929年美国植物学家在我国四川木里县采集了一个杜鹃花的标本带回美国。这份标本一直都压箱子底儿去了。直到1953年,这标本才被重新翻出来,被定为粘毛杜鹃的变种。又过了20多年,在1978年的时候,美国植物学家Davidian又重新研究了这份标本,并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物种。然而,中国科学家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见到野外活体,即便是中国植物志也是基于美国科学家的描述编写的。
2013年环境保护部和中科院联合进行的野外调查中,科学家也没有发现枯鲁杜鹃活体,所以认为这种杜鹃已经野外灭绝了。但是判定一个植物灭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因为野生植物调查存在诸多限制,比如调查区域,调查时间都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道理很简单,植物的花不常在,如果没有碰到适当的开花植株,很容易就影响了调查结果。
那么,如何判断今天看到杜鹃花就是枯鲁杜鹃呢?
比对标本,通过比对标本描述和比对模式标本就可以知道,这是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当然,分子标记等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引入让这个判别变得越来越精确和完善,在未来的调查中,时间对结果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用标本研究植物并不稀奇,并且用这种方法有很多趣事。
比如我在做博士期间研究的硬叶兜兰,它的拉丁文学名是“Paphiopedilum micranthum”,如果按照意思直译过来就是,开小花的兜兰。但硬叶兜兰的花可以有15厘米甚至20厘米高,这绝对不是一朵小花。问题就出在,当时王发瓒先生命名这种兜兰的时候是基于一份花朵还没有完全展开的植物标本。虽然名不副实,但是按照国际植物学命名法规,这个名字也就一直被沿用下来。
生物灭绝与人类有多大关系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枯鲁杜鹃的身世,那么这种杜鹃花为啥沦落到全世界仅存的一两棵的状态呢?这个是与人类活动有关吗?
物种灭绝的原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破坏,二是环境影响。
直接破坏主要表现在那些经济价值高的物种身上,比如动物中的旅鸽,植物中的各种兰花,都是因为重要的经济价值,导致过度捕猎和采挖,最终导致濒危甚至灭局情况发生。
当然,还有很多的动植物是人为环境变化的受害者,比如说,栖息地丧失,因为很多植物不仅仅需要阳光、土壤和水分,还需要依赖于周边的生物环境,比如土壤中的真菌,比如适当遮阴的高大乔木,以及传播花粉和昆虫的动物。如果这些环境改变,或者被人为破坏,也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繁殖。
在环境变化对物种影响中,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那就是全球变暖。对于植物来说,全球变暖带来的温度和水分的重新分布通常情况下都不是好事儿,就更不用说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对植物繁殖更是毁灭性打击。
毫无疑问,今天人类活动已经成为环境的重要因子,我们的各种行为都有可能与植物的生存和灭绝息息相关。
保护野生动植物,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一提到保护,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有什么用?对,在进行保护工作时,必然会消耗大量社会资源,这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价值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最简单直接的价值就是物种本身的实用性——这个物种对人类有重要的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或者是潜在的种质资源,对育种有重要价值。这些价值显而易见,也最容易被人们所理解。但是有很多物种并没有可见的使用价值,或者使用价值甚微,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用,保护这些物种就没有用了吗?
当然不是!
从大尺度上讲,目前在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换句话说,包括人类在内的物种都是适合于眼下的环境的。如果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仅仅会影响到野生动植物,更会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吃饭,穿衣和健康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想要好好地生存在地球上,希望做到维持目前的环境不剧烈变化。
那么,像枯鲁杜鹃这样的植物就成了指示植物,它们能良好的生活,也就意味着环境的相对稳定,也就意味者人类获得稳定的生存空间。这才是保护重要意义。
另外,在生命世界中,每一个物种都不是孤立的,每一种植物都与多种动物有联系,每一种动物也与多种植物有联系,所以,整个生态系统并不是一堆散放的积木,而是一个积木搭起的大厦,随意抽出积木可能带来的是大厦的倾倒。只是到今天为止,我们对这个网络的认识还很粗浅,需要了解更多,才能帮我们更好地保护眼前的生活环境。
中国的杜鹃花,世界的宝库
杜鹃花称得上是花卉界的大家族,整个杜鹃花属的植物超过1000种,家族势力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说来也特别,我记住的第一个植物学拉丁文就是杜鹃花的“Rhododendron”,因为在云南话中此属名的发音就是“骆驼蹬脚”,于是记住了骆驼也记住了杜鹃花。
虽然我国的杜鹃花种类多达560多种,但是长久以来都藏在深山峻岭之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赏识。对于颜色气味俱佳的花朵,这种境遇多少让人感到意外。想来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因为难养,二是因为难养。在白居易的诗中就可以找到“杜鹃花落杜鹃啼”“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的词句,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当时文人在栽培杜鹃过程中的努力。只是,直到清代杜鹃都不是一种大众花卉,虽然有文人墨客屡次尝试移栽,但是成功的次数寥寥。
直到17世纪末,英国园艺学家第一次从阿尔卑斯山成功引种栽培了高山杜鹃,这才拉开了世界杜鹃栽培大发展的序幕。1856年,著名的英国植物猎人在我国云南找到一种名为云锦杜鹃的杜鹃花,这种颜色多变,香气袭人的杜鹃花成为后来栽培杜鹃的重要亲本。可以说,云锦杜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世界杜鹃花育种的资源库,让杜鹃花真正成为一种园林观赏花卉。
-完-
科学公园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