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生活百科 » 正文

健康问答|荔枝病是怎么回事儿?

发布日期:2020-06-27  浏览次数:169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又到了荔枝大量上市的季节。荔枝美味但不耐储存,很多人买回来就想尽快吃完,可又担心吃太多会带来风险,因为国内外都曾报道过空腹大量吃荔枝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那么荔枝到底该怎么吃?日啖荔枝三百颗真的可以吗?毒素多来自生荔枝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所谓的荔枝中毒,也就是荔枝病是怎么回事儿。荔枝果肉中除80%是水分
 

又到了荔枝大量上市的季节。荔枝美味但不耐储存,很多人买回来就想尽快吃完,可又担心吃太多会带来风险,因为国内外都曾报道过空腹大量吃荔枝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那么荔枝到底该怎么吃?“日啖荔枝三百颗”真的可以吗?

 

 

“毒素”多来自“生荔枝”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所谓的“荔枝中毒”,也就是“荔枝病”是怎么回事儿。

 

荔枝果肉中除80%是水分外,主要含有果糖、葡萄糖、蛋白质、柠檬酸、果胶及维生素C等,而未成熟的荔枝中还含有较多的降血糖素A,进入人体后转变为高毒性的2-亚甲基环丙烷乙酰辅酶A,通过一系列反应,抑制人体内脂肪转化为葡萄糖和酮体的过程。

 

这种所谓的“毒素”在成熟后的荔枝中含量会大大降低。

 

空腹时体内糖原储备耗竭,我们人体主要依靠分解脂肪转化成葡萄糖来维持血糖(血液中葡萄糖)的水平,保证身体器官(特别是大脑)功能的正常运行。因此,空腹吃荔枝尤其是不成熟的荔枝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初期表现为心悸、冷汗等,严重者会出现低血糖休克和神经损伤。

 

葡萄糖是脑组织获能的主要来源,当发生低血糖时,早期身体通过调节可以保证优先供给大脑足够的葡萄糖,若低血糖未及时纠正,晚期就会影响脑代谢,导致脑功能不可逆的损伤,继发地引起全身性机能和物质代谢紊乱。

 

因此,有别于中国口口相传的“荔枝病”,其他国家(如印度、越南等国)更强调和荔枝相关的“不明原因脑炎”。

 

国外的研究发现,荔枝产地的儿童因为贪吃而过早采摘食用,或种植者怕浪费而主动食用卖相不好的生荔枝,增加了摄入“毒素”的量,导致病情严重,脑功能损伤更多见,致死率相对较高。

 

既往曾有理论将“荔枝病”的低血糖归咎于果糖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所致,从国际上目前公认的致病机理看,当时国内对“荔枝病”的致病原因有一定误解。荔枝甜度很高,主要是因为里面含有大量的果糖,但果糖并不能引起大量胰岛素的释放

 

“糖友”别吃荔枝降糖

 

其实,正常成人适量食用荔枝是不会有危险的,因为我们人体有血糖调控体系,当血糖降低时,降血糖激素——胰岛素分泌会减少,升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分泌会增加,血糖得以维持在正常范围。

 

如果是空腹状态下,我们只要记得及时进餐,不要忽略一顿饭,就不会有危险,饭后半小时到2小时吃荔枝,就更没有问题。

 

但有几类特殊人群需要注意,如肝脏还处于发育过程的儿童和营养不良者,他们的肝脏解毒能力减弱,受到“毒素”的抑制作用更强;还有糖尿病患者,他们血糖调节能力较差,本身就特别容易出现饭前低血糖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认为的吃荔枝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降血糖的说法并不科学,病友们千万不要贸然尝试直接吃荔枝的方法去降血糖,我们需要对荔枝内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经过药理等方面的实验验证才行。

 

日啖荔枝三百“克”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吃荔枝呢?以下给出几点建议:

 

1.不吃生荔枝,尤其是在产地。

2.不把荔枝当作一餐唯一的食物(预防儿童贪食多吃)。

3.避免夜间食用过多的荔枝,特别是午夜到第二天早晨,空腹时间长,更需要脂肪转成葡萄糖以维持正常血糖。

 

要特别提醒的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品种的成熟荔枝都是红色或暗红色的,绿色或半绿半红的荔枝并不是完全成熟的荔枝。

 

对于非完全成熟上市的荔枝,一定要提高警惕。这种有相当甜度但还不完全成熟的荔枝,对于那些以荔枝当饭吃的荔枝收获季产区的孩子,尤有诱惑性而更具危险性。

 

每天进食量方面,“日啖荔枝三百颗”是不推荐的,但健康成人每日300克以内还是可以的,老人儿童一次不要超过5颗。

 

如果出现“荔枝病”即低血糖反应,及时补充葡萄糖即可,生活中常见的软饮料,只要标签成分中有“葡萄糖或果葡糖浆”,就说明其中含有葡萄糖;注意“白糖、红糖和蔗糖”(双糖)都不是葡萄糖(单糖),需要在消化道转换为葡萄糖,起效相对较慢,还是直接喝马上能吸收的软饮料最好。

 

如果已经达到脑缺血、缺氧、昏迷的地步,单纯补充葡萄糖已达不到治疗的效果,必须及时送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本文作者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林秀红)

 

健康中国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