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黄石市境内,有一处景观,形如一只硕大的倒葫芦,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这就是位于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矿冶大峡谷,被当地人称为“天坑”。
尽管被称为“天坑”,但它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所挖。这里曾是中国近代第一座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还是中国第一家真正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的一部分。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内的矿冶大峡谷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更是成为华中地区的“钢铁粮仓”。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累计剥离岩石3.64亿吨,采出的铁1.3亿吨,生产的矿山铜32.5万吨、黄金16吨、白银32万公斤。在矿山公园内,不同类型的大型机械在此陈列,以无声的形式向参观者们“讲述”着千载挖掘、百年风云的大冶铁矿。
矿山公园陈列的大型采矿机械
在这里,矿山人堪称“当代愚公”,他们曾把山上开采出的铁矿石源源不断地送进武钢高炉,又把采矿产生的岩石运到周围洼地,把洼地填成山的同时创造出一个“天坑”。
长期的采矿冶炼,造成了千疮百孔的生态创伤,资源的枯竭也给人民群众生活蒙上一层阴影。“过去这里的山头都是瘌痢山,每天到处都是灰尘,这里也被外人称为‘光灰的城市’。”大冶铁矿退休职工巫东明指着对面一片郁郁葱葱的山头说。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负责人阎红勇也介绍说,当年大量废石被丢弃在这里,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发展。
昔日的采矿场景 资料图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新世纪以来,矿山人又像愚公一样,坚持“修复环境、改造环境、治理环境、再造环境”的理念,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绿色,全力打造“森林化矿山”,形成了“矿在园中、园在绿中、绿在画中”的生态环保格局,不仅成为中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之一,还成为中国第一家正式开园的国家矿山公园,走出了一条工业游与生态游双轮驱动的生态转型之路。
阎红勇介绍说,矿山人前赴后继,在原本寸草不生的废石堆上栽种了120多万株刺槐,昔日的废石堆变成了面积达366万平方米的硬岩绿化复垦生态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曾经的黄石矿山露天采石场,如今已变身为以“天坑”为中心,拥有矿冶博览、井下探幽、天坑飞索、石海绿洲等景观的矿山公园,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郁郁葱葱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矿山公园导游刘源来自“矿工世家”,他也曾在井下度过了多年采矿生涯。几年前,他和一班矿友放下帽子、拿起旗子,做起了旅游工作。通过学习培训、市场调研,“新一代”矿山人找到了门路。“矿工卖旅游是个稀奇事,当时有热情但信心不足,现在越干越有劲。”刘源情不自禁地说。
从坚硬粗黑的矿石经济中走出一条花香四溢的绿色转型之路,矿山公园前行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矿山公园正在形成矿业生产为旅游开发提供资源,工业旅游为矿业经营提高知名度的优势互补格局,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不断为百年老矿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求是记者高天鼎 周彪)
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