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是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明显。

下面,就让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所属北海监测中心的专家们带大家了解北海区的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
黄河三角洲为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该区域生态系统独具特色,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是世界上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
近年来,在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的指导下,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基于陆海统筹的理念,联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解译、现场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摸清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状况,助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一、湿地类型及分布
2020年,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面积进行了卫星遥感解译。结果表明,近5年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总面积基本保持稳定,滨海湿地总面积约33.7万公顷,其中,自然滨海湿地面积26.3万公顷,占总面积比例为78.1%;人工湿地面积7.3万公顷,占总面积比例为21.9%。

2020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类型及分布

2015年~2020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类型变化
二、湿地盐沼植被
黄河口盐沼植被分布类型为互花米草、芦苇、柽柳和盐地碱蓬,面积合计13540公顷,其中,柽柳面积2400公顷,主要分布于黄河现行入海口及老黄河口两侧;碱蓬面积685公顷,主要分布于黄河现行入海口两侧近海岸及土壤含盐量较高的低平洼地;芦苇面积5138公顷,主要分布于黄河两岸和水库及河流周围淡水充足的区域;互花米草面积5317公顷,主要分布于黄河现行入海口两侧低潮带。

黄河口盐沼植被分布
互花米草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具有广盐性、耐盐性、高适应性和较强的繁殖扩散能力,生态幅宽,其入侵性和竞争性非常强。
黄河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种米草属植物,最初引种区域为东营市河口区仙河镇五号桩滩涂。近年来,黄河口及邻近海域互花米草增长迅速,面积范围不断扩大。2007年~2020年,互花米草面积从240公顷增加到6030公顷。至202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现行入海口两侧(面积最广,超过92%) 、五号桩、孤东油田东南侧(原引种区域)和黄河故道西侧(近年发现)等4个区域。
黄河三角洲特殊的生态环境为互花米草入侵提供了便利条件,亟需实施互花米草治理工程。

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分布
三、海草床
海草床是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是全球海洋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对象,承担着全球营养循环、潮间及潮下带基质沉积和稳定、海洋生物栖息场所与食物来源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据文献报道,2015年黄河口日本鳗草海草床面积超过1000公顷。2019年8月,自然资源部北海局通过船舶走航的方式着重调查历史曾有海草床记录的水域,结合无人机影像和现场观测,发现曾报道有海草床分布的黄河口口门附近和垦利区水域的海草床已经被互花米草替代,东营孤东大堤调查海域日本鳗草面积约1公顷。2020年7月,东营孤东大堤调查海域日本鳗草面积进一步减小,仅0.47公顷。
近年来,由于互花米草入侵、台风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日本鳗草海草床呈退化趋势,亟需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2019年现场调查结果
四、牡蛎礁
牡蛎礁是由大量牡蛎固着生长于硬底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生物礁,广泛分布于温带、亚热带河口和滨海区,除为人类提供鲜活牡蛎以供食用外,牡蛎礁还具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包括净化水体、提供栖息地、防止岸线侵蚀等。牡蛎礁作为重要的海岸带栖息地之一,在我国潮间带和浅水潮下带曾有着广泛分布。
据文献报道,2018年东营垦利附近海域近江牡蛎礁面积为24公顷 。2020年,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在大汶流南部海域调查发现,2米~3米水深海域牡蛎礁面积约4公顷。2021年,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将联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开展相关监测调查工作。

牡蛎礁分布
五、海洋生物
2020年夏季,调查海域共发现潮间带生物57种,浮游植物62种,浮游动物24种,大型底栖生物64种。近10年来,潮间带生物、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生物等群落结构基本稳定,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等级一般,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等级为中。

潮间带现场调查

高潮带区域的优势种类——短滨螺

中潮带区域的常见种类——光滑河蓝蛤

低潮带区域的常见种类——彩虹明樱蛤
六、湿地鸟类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境丰富多样,包括近海滩涂、河流、芦苇沼泽等自然生境及池塘、农田、草地、灌丛等人为生境,维持着数十万只珍稀濒危保护和受威胁物种的迁徙、越冬或繁殖,为东方白鹳、丹顶鹤等国家级重点保护物种提供了重要栖息地,为大天鹅、白额雁等典型湿地鸟类提供了重要迁徙停歇地。同时,黄河三角洲位于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在全球候鸟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河三角洲湿地大量迁徙期灰鹤集群
2020年1月~10月,共发现鸟类113种,其中游禽46种,涉禽55种。观测到鸟类数量超过191万只,数量超过10万只的有豆雁、黑嘴鸥、灰雁等多种大群迁徙鸟类。
i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