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运行6年多来,缓解了工程沿线河流“饥渴”状况,涵养了水源,补充了地下水,使受水区黄淮海流域40多条河流重现生机。
为社会带来福祉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构建了国家骨干水网,对实现我国水资源时空均衡分布、推进水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促进生态文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
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连通黄淮海流域河湖水系,在保障正常用水的前提下,连通南北流域自然河湖水系,形成生态水网;通过生态用水优化配置,促进南北流域地上生态系统和地下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改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生态发展,满足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南水北调工程成为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困局的必然选择。
目前,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超400亿立方米,生态补水超52亿立方米。实践证明,南水北调不仅是一条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的调水线,而且是一条复苏河湖生态的生命线,一条践行“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推进河湖复苏
南水北调通过工程调水和生态补水,为淮河、海河、黄河流域河湖水系健康、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了战略保障,为输水沿线河湖补充了大量优质水源,显著提升了河湖的水环境容量,使河湖生态和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中线工程通水后,输水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受水区黄淮海平原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如今,河南、河北境内白河、滏阳河、七里河、滹沱河等多条河流水清岸美。天津市海河水位升高,河道水质明显改善。东线工程的输水河道以及沿线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等湖泊水质显著改善,环境容量明显增加。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骆马湖水生态得到极大改善。缪宜江 摄
南水北调增加了河湖湿地面积。中线工程向白洋淀生态补水超3亿立方米,淀子里水动起来、清起来了,白洋淀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Ⅱ类。
南水北调改善生物多样性。南四湖流域由于南水北调水的持续补充,水面面积得到有效扩大,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和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生态调查结果显示,在南四湖栖息的鸟类达到200种,数量15万余只;水生高等植物恢复到78种,鱼类恢复到52种,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已达到较高水平。
南水北调工程使调水区和受水区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态自然系统,在确保受水区水质优良达标、治理及保护调水区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助推生态修复
生态兴则文明兴。南水北调为北方流域河湖水系健康,水生态系统修复,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了战略保障。“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南水北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进一步发挥复苏河湖生态生命线的重要作用。
统筹规划,科学调配,合理利用水资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新宜建议,坚持节水优先、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在此前提下统筹受水区与调水区的需求与供给,统筹南水北调水与本地水源,统筹生活、生产与生态用水,构建本地水与外调水统筹协同的水资源配置体系,着力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
开展河流生态水网化建设示范。原国务院南水北调总工程师汪易森建议,中线工程的生态补水应有全面规划,以南水北调中线与海河流域相交河流为对象,开展华北平原河流生态水网化建设示范,利用中线工程退水闸放水,形成“华北小江南”的水乡水网景观。
南水北调作为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必将在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复苏河湖生态、促进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讯员 胡敏锐)
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