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几年来,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共产党员》杂志记者前往湖南,参加“决胜决战2020——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全国党刊全媒体记者采访调研活动,深入韶山市银田镇银田村、湘西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吉首市矮寨镇坪朗村和马颈坳镇隘口村、常德市桃源县杨溪桥镇等地,感受乡村巨变,体味“精准扶贫”真谛,探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密码。
党建引领拓宽脱贫路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鼓足劲,加油干,奔小康。”刚到湖南省吉首市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记者就看见村路旁墙壁上的这条标语。十八洞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听党话,跟党走”、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最好注解。
十八洞村由原来的竹子、飞虫两个村合并而成。全村6个村民小组,225户939人,人均耕地0.83亩,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贫困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十八洞村成为“精准扶贫”首倡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十八洞村原来支部班子只有3人,平均年龄接近60岁,1个初中文化、2个小学文化,其中1个还是贫困户,班子比较弱,凝聚力不够。为有效推进精准扶贫任务,2014年以来,花垣县按照“尽锐出战”要求,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驻村,并将其党组织关系转到村党支部,全力支持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在村委换届选举中推行“两述两评”制度,把讲政治、有文化、能力强、群众信任的能人选进班子。班子引路,党员引领作用明显增强。村里修路占地没钱补,党员龙太金主动说“从我家先挖”,不到半年时间修出了一条致富路。十八洞村还开通了“湘西e路通”,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办事不出村”,探索了“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结成互助小组41个,党员们凡事冲在前、处处做榜样,群众对村“两委”满意率由68%上升到98%。2016年,十八洞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十八洞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的指示,因地制宜发展当家产业,形成了乡村游、黄桃、猕猴桃、苗绣、劳务输出、山泉水、中药材种植等“旅游+”产业体系。其中,“飞地经济”发展的千亩精品猕猴桃基地,产品实现港澳直通,仅此一项,2019年十八洞建档立卡户人均分红1600元。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入户走访的石拔专老人,今年71岁了。现在她每个月得到村集体合作社的分红1500元,再加上向游客卖山货的钱,一个月的收入在2000到3000元。
在十八洞村的幸福人家酒坊,74岁的老板娘龙东姐告诉记者,她们之前在镇上开米酒店40多年,村子硬件改造提升之后,3年前她们一家回乡创业,开了现在的米酒店,省去了每月房租800元,每年家庭收入一万多元。村里的媳妇施芳丽以前在外打工,后来回乡当起了导游。她说,以前十八洞村是有名的“光棍儿村”,整村脱贫之后,举办了相亲大会,33个35岁以上的光棍儿成功脱单。
产业扶贫拔穷根
“各位领导和媒体朋友这边请,看看我们银田村的宝贝。”采访团刚到湖南省韶山市银田村扶贫产业基地,就被村党总支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颜昌为拉到灵芝晾晒场。形状不一、大小迥异、用途不同的灵芝,引来众人拍照围观。
银田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颜昌为介绍灵芝产业发展情况。
走进银田村扶贫产业基地,记者看到,32个白色温室大棚在主路两旁有序排列,大棚内分别生长着富硒灵芝、香菇、木耳等农产品。大棚前摆着包装好的灵芝、灵芝茶、香菇、大米等商品,供人们品尝挑选。
“银田村以前有种植木耳的传统,但是产量较低,品种也不算优质,村里刚刚开始发展扶贫产业时,试着种其他作物,效果并不理想。”颜昌为说。后来政府帮他们请来湖南农业大学的10名专家进行指导,在分析土质环境后,建议因地制宜种植木耳、香菇、灵芝等菌类农产品,并帮助改善种植技术和设备,大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先进技术为产业扶贫插上腾飞的翅膀。产业发展了起来,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闲置劳动力都实现了稳定就业增收。
在扶贫产业基地,记者碰到了忙着从库房往外搬运灵芝礼盒的张金华。他告诉记者,现在他一个月有15天来基地打工,每天的工资是120元,一个月下来光在基地的收入就能达到1800元。基地先后吸纳像张金华这样的贫困劳动力37人,并与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226人签订帮扶协议,每户每年在基地增收均在10000元以上,村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脱贫攻坚成果。
“头雁”领飞带富一方
在湖南省韶山市银田村,除了特色产业和科技支撑,关键在于选准了一批有能力的带头人。
颜昌为是一名退伍军人,1985年退伍后先在外地矿上打工。1986年那一年,由于银田村村干部退休,颜昌为听从镇党委召唤,回到银田村,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这位一干就是34年的村委会主任,有思想、有激情、有情怀,正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致富带头人。
与颜昌为一样“无我”为民的,还有村党总支书记徐耀军。村里成立公司之初资金紧缺,他主动拿出200万元,无偿支持村集体发展经济。返乡退伍军人成秋谷,将全部积蓄“砸”进家乡办企业,12年来先后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和黄桃产业,成功后反哺家乡。正是这一个个不改初心本色的党员致富能人,开启了银田村的脱贫致富“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认为当村干部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到村里的面貌一天比一天更好,老百姓的笑脸一天比一天灿烂。”颜昌为微笑着说。
双带双加携手奔小康
坪朗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西部,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21%。近年来,坪朗村借助“精准扶贫”的春风,以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初步探索出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双带双加”的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发展的好路子。
罗维英是市级苗绣传承人,也是坪朗村苗绣队的队长,多年来醉心于苗绣技艺,坚持把苗绣手艺传授给更多的苗家姑娘。在罗维英的带领下,坪朗村苗绣成为远近闻名的苗家手工艺品。村里苗家姑娘们的苗绣手艺更是吸引了吉首市金毕果民族服饰有限公司。2019年,金毕果民族服饰坪朗就业扶贫车间在坪朗村成立,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互联网”模式,吸纳村民50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33人,让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坪朗村的绣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在坪朗村,像罗维英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4人,她们都和罗维英一样,始终致力于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村民,不仅让文化得以传承,也让这些技艺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法宝”。石清香是坪朗豆腐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在村里组织成立了坪朗顺心农副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吸收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带领村民从事豆腐制作、加工、销售和农家乐经营,将“坪朗豆腐”做成了产业,带动建档立卡户脱贫。石金琦是苗鼓传承人,先后教出了300多名村民,并组建了坪朗村青年鼓舞队,承接庆典、红白喜事等活动,已带动坪朗村10户建档立卡户走向致富之路。
易地搬迁搬出新生活
“搬到新村之后,生活变化大,从这里租车看医生很方便。”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昌和新村,记者遇到了村民封和平。今年51岁的封和平8年前打工时被石头砸断了腿,落下了终身残疾。2019年5月28日,他们一家三口从深山农村搬进了昌和新村。
昌和新村是杨溪桥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总搬迁人口143户503人,距离集镇仅300米,背靠群山,面朝大杨溪,地势开阔,环境优美,且紧邻集镇、国道、医院、学校,就业、就学、就医、交通极为方便。在昌和新村,实现了自来水、商店、快递进小区,平均每人有25平方米的菜地,吃不完还可以卖,闲暇时间还可以在广场上跳跳广场舞。
从深山农村搬入楼房新居,生活环境确实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持续稳定的经济来源又如何解决呢?
走进杨溪桥镇昌和扶贫车间,昌和新村村民何艳平正在工位前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她半年前来扶贫车间上班,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还能照顾孩子,这让大山里走出来的何艳平幸福满满。
2015年,在杨溪桥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几个茶叶公司相继建立。在君和野茶开发有限公司1100多亩的茶园里,62岁的茶农李庆炎告诉记者,过去外出打工,做的都是零散工,收入不稳定,现在一年下来能有2万元~3万元收入,日子过得舒坦多了。这家公司先后带动和帮助周边1900余户7000余人发展茶叶产业,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桃源县就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所在地,在昌和新村、在野茶开发公司的茶园、在杨溪桥的扶贫车间,从村民的笑脸上,记者看到了“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惬意生活和幸福。
“我们三个人低保每月680元,年底还有分红3150元。”封和平的爱人毛蓝芬说。而这个分红,就来源于小区管委会对接的6个产业扶贫项目。
风起十八洞,拂润大中华。脱贫攻坚大考,到了交卷的历史关头,我们即将告别绝对贫困,向着乡村振兴的大道大踏步迈进。而湘西大地的“精准扶贫”密码,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河北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