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供销合作总社成立60周年的重要批示中充分肯定了供销合作社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做出的重要贡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发挥其独特优勢和重要作用,并强调深化供销社改革要做好两个建设、成为主力军和综合平台:加快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适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的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努力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习总书记高屋建瓴的精辟论述,仍是当下和今后为农科技服务工作的理论指导和根本方向。落实在供销社为农科技服务方面,就是要做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组织体系、服务机制和服务平台建设三件事。这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任务和使命。三件事落到实处,就是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准确职能定位,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
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没有发达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与推广应用以及全产业链的农业科技与信息综合服务,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贡献率,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有效手段,也是为农服务的重要工作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大幅提高,从1978年的大约17%提高到2017年的57.5%,农业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与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80%以上相比,特别是劳动力人均产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除与我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及农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缺乏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的内在动能有关之外,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科技发展起步晚,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衔接不佳,服务渠道不畅通;二是工作手段落后,科技供求信息脱节;三是基层农机队伍素质较低,科技意识不高;四是基层农机服务网点基础薄弱,装备落后;五是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到位;六是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推广缺乏标准化等。从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工作实践经验来看,应该着重从体系建设、机制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扩宽思路,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的主要职能是保障供给,工作重心是生产生活资料供给和农产品流通。那时候是供销社的辉煌时代,物资计划调拨,统购统销,都离不开供销社,人人要和供销社打交道。改革开发以后,工业经济阶段性地放在第一位,农业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农业的改革重点放在土地地承包制上,具有计划经济特色的供销社的相对地位降低。同时由于市场放开,具有更加灵活和高效的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进入流通领域,供销社观念落后,运转不灵,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传统市场被分割,部分地丧失了工作阵地,被边缘化。供销社的综合实力和市场影响力降低,逐步淡出公众视野,年轻一代少有知道供销社、真正了解供销社的,不少人甚至不知道供销社还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供销社再一次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停滞不前,丧失了发展机遇。供销社的落伍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同时供销社自身不思进取,不能紧跟形势抓住机遇则加重了落伍的程度。
当前,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第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工业经济达到一定量级以后增长速度降低,但同时有了反哺农业的能力,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和重要地位重新凸显出来,“三农”问题重新受到关注,供销社扎根“三农”,服务“三农”,连接“三农”的独特桥梁和纽带作用也再一次凸显出来。供销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要求供销社的服务要从简单的物资供应和农产品销售向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拓展,从传统的化肥、农药、农膜、小农机具销供应向到田间作业机械、加工机械、仪器装备、设施设备、仓储物流、成套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系列化服务发展,从简单的物资流通拓展到技术和信息的全方位综合服务。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人员科技素质低,思想观念落伍,科技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了各级供销社及其经营实体和网点服务能力,不能很好地发挥为农的作用,不能满足服务广大“三农”的需要。其中,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成为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最薄弱环节和制约环节。实践证明,没有现代工业技术手段和农业科技的武装,就不可能提供高效的为农综合服务,不可能有现代化农业,供销社也不可能真正的得到振兴和发展。新时代,供销社要真正成为连接“三农”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服务“三农”的生力军,必须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有运转灵活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同时具有强烈的科技意识,需要在现代科技背景下,重新定位农服务的职能和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掌握高效的工作方式和有力的服务手段。
二、加强为农科技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夯实服务基础。
供销社的传统业务是提供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供应和农畜产品销售采购、批发和销售业务。特别是在化肥、农药、农膜、小农机具的采购供应和棉、油、麻、丝、肉、蛋、奶、茶、果、蔬等农畜产品的收购、初加工、流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的流通服务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在传统的商品流基础上,增加信息流,增加科研成果的转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综合配套的为农服务。目前,省地县各级供销社的服务机构缺失比较严重,各环节之间的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环节断裂,上下级之间难以对接,信息不对称,生产一线的公司企业、基层社、服务网点、专业合作社、庄家医院难以获得所需要的技术、装备和信息服务,严重影响到为“三农”服务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
解决问题的途经是在省地县设立对口衔接机构,建立服务体系,疏通信息渠道,一方面从公司企业、农场农户、专业合作社、服务网点、庄稼医院、行业协会及其会员单位收集和汇总对生产资料、农产品、农业技术和装备的供求信息,统计汇总建立行业大数据,另一方面给经营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帮助业务决策,指导业务开展。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服务渠道的机构建设、人员队伍建设、大数据数据库建设和信息传递渠道建设。可以从冗余的行政管理人员中辟出人力开展科技与信息服务,在各层级供销社之间建立起科技与信息服务的对接通道,保证上下左右的信息和服务渠道畅通。
三、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服务机制。
传统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农畜产品流通以获取批零差价来获得收益,这是一种成熟的经典商业模式。但产业化经营需要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有别于传统的商品流通,是以服务为商品的商业形式。服务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其本身并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农业生产环节和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作用,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第三产业的属性,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服务业,具有特殊性。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价值具有隐蔽性,难以准确进行价值评估,缺少统一的价格形成机制,需要通过技术鉴定、试验示范、效果评估、市场验证、推广应用、技术培训等一系列程序和环节,周期长、显效慢,需要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效益增值效果,存在投入产出的延时现象,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这些方面都给为农服务带来困难,增加难度,甚至造成障碍,延缓了科学技术的价值转化。这就需要在综合服务的供求双方之间建立服务机制,包括服务评价机制、价格形成机制、业务合作机制、经济利益分享机制、信誉保证机制、风险化解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确保供求双方对接和服务的顺畅进行。只有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机制,各环节有机衔接,提供优质配套的综合服务,才能树立良好的口碑和信誉,逐步打造服务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拓宽服务渠道。
“三农”是弱质行业,但却是重要的基础行业。改革开放以来,“三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其弱质性、基础性和重要性没有改变。供销社作为为“三农”服务的国家队、主力军地位也没有改变。供销社扎根农村,贯通上下,点多面广,网络健全,是国内最大的商业网络系统。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批发、棉花收购加工和流通市场份额的六成以上由供销社承担,是农村生产、生活资料下行和农产品上行的安全保障,成为连接“三农”的桥梁和纽带。供销社系统拥有各类公司企业2.2万家、基层社3.1万个、专业合作社19万个、基层社经营网点34万个,连锁配送网点94万个,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农业科技与信息的支持。供销社系统外的社会农业生产资料和装备企业、农业生产企业、加工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实体规模更为庞大,各类涉农企业190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万家,农民经纪人多600万个。面对如此庞大的服务群体,要开展业务,必须有高效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但供销社工作手段落后、效率低下、信息不灵,要做好自身和为社会的服务工作,亟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经营方式和工作手段。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精准农业、智慧农业、人工智能等先进农业技术,具有先进性、高效性的特点,但由于投入大、成本高,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无力承担高昂的经济负担,单个的民营企业也缺乏组织能力、公信力和综合实力,难以组织实施和推广应用,严重影响到新技术的推广普及,这需要在农业生产的应用端,通过合作经济、共享经济、混合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多形式、多界面、多业态、多手段,改革组织形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供综合配套服务,摊薄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的单位成本,使一家一户农民能够用得起,用的了,用的方便。农产品品质追溯、质量管理、品牌战略的实施,也需要高效的组织、管理、监督和服务体系。在这些领域,供销社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和网络优势,也具有公信力,农民信得过。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渠道、服务界面、组织平台和服务平台,使生产一线能够及时获得科技成果、实用技术、科技信息、服务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
供销社传统的服务主要通过生产、生活资料和农产品商品流来实现,而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市场经济需要的还有信息流和技术流,不只是作为被动商品卖主,还需要直接介入生产环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在经销商品的同时要服务生产、指导生产,获得信息反馈,并进一步用来指导生产和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一个行业,就需要对行业有深入的了解,了解现实和潜在需求,把握行业发展动态,进行前瞻性和预见性规划。这些都需要有先进的理念、技术、手段和方法。
《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和《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20日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4.8%,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61.2%,居全球首位。随着5G技术的应用应用,互联网及互联网经济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为“三农”服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习近平在向2019年10月20日举办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今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和普及的新时代,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成为为“三农”科技、信息服务不二的选择。互联网服务平台首先可以承担供求信息采集和发布任务,解决信息传递渠道和手段问题;通过平台数据中心可以汇总资源、整合资源、调配资源,实现资源、成果、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信息共享;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可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进行市场监测,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动态,指导行业管理,帮助宏观经营决策和微观业务决策;互联网服务平台可以很好地规避一对一和点对点服务的低效率问题,实现一对多、点对面高效服务;平台还可以进行科技成果展示、产品展示、技术展示,推广应用农业科技,举办永不落幕的网上会展;互联网使远程教育、远程培训、远程诊断、远程咨询成为现实可行;互联网与智能服务系统结合,可以实现无人值机的自动化服务,降低人员成本;互联网服务平台与第三方结算平台对接,可以实现交易、结算、物流配送、售后服务和争议处理的体系化、标准化、社会化服务,降低系统成本;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具有大容量、跨区域、快速、即时、高效的特点,可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准确性。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开展综合科技与信息服务,线上信息服务,线下实体服务,线上线下并行,相互协作,相辅相成,可以极大地丰富为农服务的手段和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完成传统手段难以胜任的工作任务。
互联网服务平台服务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推动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大数据技术等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助力乡村振兴传略、科技兴农传略、美丽乡村战略、生态农业战略、农产品品牌战略等重大战略决策和计划的组织实施。
由于官办属性和长期扎根“三农”的历史积淀,供销社具有普通企业所不具备的先天的公信力和知名度,不需要依靠大量资金投入式的广告宣传,靠互联网自身的特性,即可在较短时间内逐步形成市场影响力,发挥普通企业难以实现的服务功能。供销社也有足够的网络优势、规模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经济实力来建设功能完善的为农服务平台,并开展为农综合服务。与传统手段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队伍开支相比较,互联网平台建设和服务的成本是低廉的,但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和高效的。目前,“三农”领域还没有一个具有实际功能的资源整合平台、信息采集发布平台、组织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具有配套服务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是供销社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广大“三农”的需要,势在必行。(2019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