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隆区火炉镇筏子村退耕还林,在石漠化土地上种植特色果树。(滕华 摄)
在重庆市武隆区火炉镇东南部有一个名叫“筏子村”的村子,全村8000余亩耕地中,有一半均为石漠化土地。由于土壤贫瘠,该村贫困人口发生率接近10%,是典型的市级贫困村。杨军说,他们有一个心愿,那便是让这片土地与这个村落重新焕发生机。
杨军是火炉镇宣传统战委员,为了完成这个心愿,他与火炉镇、筏子村的领导干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最终摸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之路。
从前,筏子村的村民主要种植红薯、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这些农作物需每年多次翻地,一旦出现大雨,原本贫瘠的表土层便会更加脆弱。
筏子村退耕还林,在石漠化土地上种植特色果树。(滕华 摄)
经过长期摸索,2014年筏子村开始尝试栽种脆桃、蜜李。杨军等人没想到的是,此举迎来了巨大成功。与种植红薯等传统农作物不同,栽种果树能大大减少翻耕次数,有利于生长出保水、保土、护沙的苔藓,促进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
如今,该村继续重点发展脆桃与蜜李等特色林果产业,并以贫困户入社等形式,先后建起10个农业合作社,涵盖了全村95%以上的农户,辐射带动全村农户发展脆桃50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3000余亩)、脆甜蜜李20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1000余亩),贫困人口发生率从10%降至0.11%,实现了“退耕还林”与“脱贫攻坚”的双赢。“筏子村现在可是远近闻名的‘脆桃村’,每到丰收时节,果园飘香,订购客户络绎不绝。”杨军说。
筏子村特色蜜李。(滕华 摄)
筏子村的重焕生机是重庆治理石漠化的一个缩影。据重庆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重庆市内36个区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土地,面积共达77.3万公顷。在石漠化治理上,重庆市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重庆实施了三峡后续植被恢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大力开展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等活动。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重庆市还培育了一批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促进农村就业增收和林业扶贫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该负责人说。
目前,重庆武隆区、黔江区、巫溪县、酉阳县等多地均摸索出了适合石漠化治理的路子。例如,酉阳县创新采用油茶产业模式,打造生态林建设升级版。现全县已在石漠化山地完成油茶基地建设2万余亩,这一举措既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控制了水土流失,又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目前,重庆市已减少184.5万亩石漠化土地,有效地改善了市内岩溶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覆盖状况。”重庆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重庆市将继续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原则,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把石漠化治理与林业扶贫项目相结合,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