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理论与探索 » 正文

加强安全管控,谨防耕地红线“褪色”

发布日期:2021-04-23  浏览次数:119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压舱石,耕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以世界上最严格而闻名,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来更是多次强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随着国家连续发文要求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可以预见未来我国耕地数量应该能够做到可控。然而,更难的是如何确保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压舱石”,耕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以世界上最严格而闻名,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来更是多次强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随着国家连续发文要求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可以预见未来我国耕地数量应该能够做到可控。

 

然而,更难的是如何确保耕地质量整体提升、耕地生态持续稳定、耕地红线永不“褪色”。根据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结果及其更新评价数据,2011年、2015年我国耕地质量等别均为9.96,整体质量维持在中低等水平,有待改善。而根据2019年65个县(市)耕地健康产能综合评价结果,全国亚健康耕地占比约40%,突出表现为耕地破碎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下降,耕地生态系统比以前更加脆弱。耕地资源整体退化问题已经成为比耕地数量本身更为严重的问题。

 

有学者将其变化总结为“非农化”“非粮化”“边际化”“破碎化”“逆生态化”五大问题,尤其是后三者导致的耕地红线“褪色”问题并不是偶发性、周期性问题,它既有背后经济社会因素的重要驱动,更是耕地资源长期保护不足、管理缺乏有效手段演化而来的系统性问题,不可逆的安全风险巨大且难以防范,需要应用系统思维分析破解关键问题。

 

笔者以为,其核心在于严格落实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要求,深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内涵,从战略层面解决保护什么耕地、靠什么技术保护耕地、如何落实保护等关键问题,以理论认知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构建操作性强的手段措施,全方位提升我国耕地保护监督的科学决策与智慧管理能力。

 

整体而言,笔者认为,应当建立耕地资源安全管控体系,防范耕地红线“褪色”风险。

 

一是要稳定耕地资源布局。明确将现有耕地资源的空间格局作为耕地保护事实上的底线,将耕地资源认知从“资源供给”转换到“安全需求”,全面稳定耕地布局,而不是向优势区集中或退出耕地序列,并落实到空间管制措施上,从管理源头守住现有耕地数量不减少、优质耕地不流失。

 

二是要分类提升耕地质量。以工程技术为核心,增加优、高等耕地比重,始终将整体提升耕地质量、增加耕地利用效率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思路。要认识到耕地本质上是人工控制下的生态系统,离不开人类的管护,持续研发维持耕地生态的关键技术直至实现耕地稳定、健康可持续利用是唯一选择。

 

三是实施耕地资源专项监测。要让耕地自己“开口说话”,像保护大熊猫一样将耕地视为活的生命体,明确耕地健康的监测指标、监测周期、监测手段和指标阈值,随时对它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监管。对于不健康、亚健康的耕地要从本体、环境、与周边生态系统的关系诊断、找准病因,将耕地视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核心组成部分,进行统一修复和综合治理。四是厘清耕地资源源头管理、过程管控、末端治理关系,实现目标任务的可量化、可监测、可追溯、可考核,构建全链条的耕地资源督察、考核、审计体系。

 

i自然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