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科技 » 科技论文 » 正文

天然蜂粮的贮存规律分析及生产技术研究

发布日期:2018-03-20  浏览次数:255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天然蜂粮的贮存规律分析及生产技术研究江武军1,2,何旭江1,吴小波1,杨柳2,叶武光2,曾志将1(1.江西农业大学蜜蜂研究所,南昌330045;2.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南昌330052)摘要:为系统的研究天然蜂粮的贮存规律及其生产技术,本研究利用天然蜂粮生产器生产蜂粮,并分析其生产效率及其在蜂群中蜂粮的贮粮规律;通过加强蜂群
 天然蜂粮的贮存规律分析及生产技术研究

 

 

江武军1,2,何旭江1,吴小波1,杨柳2,叶武光2,曾志将1

(1. 江西农业大学蜜蜂研究所,南昌330045;2. 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南昌330052)

 

摘要:为系统的研究天然蜂粮的贮存规律及其生产技术,本研究利用天然蜂粮生产器生产蜂粮,并分析其生产效率及其在蜂群中蜂粮的贮粮规律;通过加强蜂群的饲养管理等措施使天然蜂粮生产器生产效率达到最佳。结果表明:工蜂能在天然蜂粮生产器中贮存并酿制蜂粮,其在继箱群中蜂粮的贮存率显著高于平箱群,且同一蜂群不同位置蜂粮的贮存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蜂群两侧蜂粮贮存量高于中间位置;脱粮器可以快速地将贮粮器中的蜂粮生产出来,与手工生产蜂粮相比,天然蜂粮生产器生产效率提高了185%-400%;形成了与天然蜂粮生产器相配套的天然蜂粮生产技术。

关键词:天然蜂粮;贮存规律;蜂粮生产器;生产技术

 

蜂粮是采集花粉的工蜂将花粉筐上花粉团先卸落在巢房中,然后通过工蜂对花粉团进行咬碎、吐蜜湿润,并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发酵所形成的酿制产物[1]。在正常蜂群中,蜜蜂一般不直接食用蜂花粉,而是更喜欢食用蜂粮[2];工蜂利用蜂粮来饲喂大幼虫;食用蜂粮的工蜂寿命更长[3]。这些蜜蜂生物学特性可能是蜜蜂长期进化选择结果,也间接说明了蜂粮营养比蜂花粉更丰富。蜂粮较新鲜蜂花粉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具有抗氧化能力和氧自由基的清除活性[4, 5]。同时,蜂粮能增强免疫力和记忆力[6],具有抗疲劳、保健美容等生理功效, 因而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蜂粮可分为天然蜂粮和人工发酵蜂粮。最原始生产天然蜂粮的方法是将蜂巢捣毁直接获取,但获得的蜂粮成熟度不一,质量参差不齐,这种获取方法也会使蜜蜂的正常生活、生长发育遭到严重破坏。苏松坤等人首次采用框式隔王栅把巢箱进行分区,进而让工蜂在蜂粮生产脾上贮存天然蜂粮,然后采用圆筒挤压的方式的生产蜂粮[7],随后张永华详细介绍了蜂粮脾的提存方法和利用[8]。张少斌等人设计研制KF-1和KF-2塑料巢脾用来进行生产蜂粮,认为蜂粮采收后不用去杂,干燥灭菌后可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长期贮存[9]。后来高增寿等人则利用人工制作花粉脾,再让蜜蜂加工成蜂粮脾[10]。2012年R. Akhmetova等人发明了一套从蜂巢中取蜂粮的生产设备,即从蜂箱中将储粉脾取出后经过刮擦机将外层蜂蜡刮去,再经过鼓风机和加热器将蜂粮中的水分风干,放入冷却设备冷却至0—2℃进行粉碎,利用通风井将蜂蜡和蜂粮分离从而达到纯化[11]。以上这些方法虽然可以生产出天然蜂粮,但操作过程繁琐,并且可能会损坏巢脾。为此,我们根据蜜蜂贮粉生物学原理,设计研制了一套生产天然蜂粮的设备——天然蜂粮生产器,包括贮粮器和脱粮器。通过生产性试验研究发现天然蜂粮生产器的实用性能良好,可以快速地生产出优质天然蜂粮,且保持了蜂粮的原有形状,无蜡屑和茧衣等杂质[12]。在自然蜂群中,天然蜂粮的贮存率随着巢脾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但目前国内外尚无人系统开展天然蜂粮的贮存规律研究。本研究利用自主设计的天然蜂粮生产器探究自然蜂群中天然蜂粮的贮存规律,通过加强蜂群的饲养管理等生产应用实验,初步形成天然蜂粮生产器配套的天然蜂粮生产技术,以期为天然蜂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昆虫  实验蜂群为6群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饲养在江西农业大学蜜蜂研究所(28.46o N,115.49o E)。

1.1.2 实验器材与设备  贮粮器和脱粮器,由江西农业大学蜜蜂研究所研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平箱群天然蜂粮贮存规律研究  分别选取3个健康的平箱群,每群蜂均含有5框蜂,蜂王年龄、产卵量一致,蜂群中幼虫数量和封盖子数目相近。将贮粮器放在蜂群的不同位置进行贮存蜂粮(图14左),图中黄色为贮粮器,其中1、2、3表示贮粮器的放置点(靠近挡板的侧面为贮粮器的正面,紧贴蜂箱内壁的为最里侧,靠近挡板的为最外侧)。每5天观察一次并统计其已贮蜂粮巢房量,并计算蜂粮的贮存效率。蜂粮贮存效率(%)=已贮蜂粮巢房量/储粮器中总巢房量×100%。已贮蜂粮巢房量统计方法为;先在一块透明有机玻璃板上画好便于统计贮粮量的表格,每小格正好包含一百个完整的巢房孔;然后将贮粮器从蜂群提出置于画好表格的有机玻璃板下观察统计已贮蜂粮巢房量。

1.2.2 继箱群天然蜂粮贮存规律研究  分别选取3个健康的继箱群,每群蜂巢箱和继箱均含有5框蜂,蜂王年龄、产卵量一致,蜂群中幼虫数量和封盖子数目相近。将贮粮器放在蜂群的不同位置进行贮存蜂粮(图14 右),图中黄色为贮粮器,其中1、2、3表示巢箱中贮粮器的放置点,4、5、6表示继箱中贮粮器的放置点(靠近挡板的侧面为贮粮器的正面,紧贴蜂箱内壁的为最里侧,靠近挡板的为最外侧)。按1.2.1中的方法统计其蜂粮贮存效率。

1.2.3 天然蜂粮生产器与手工生产蜂粮的效率比较分析  分别将一张空脾和一张贮粮器放入同一蜂群中贮存蜂粮,待蜂粮酿制成熟后且贮粮量一致时从蜂群取出,蜡质巢脾用手工生产蜂粮,贮粮器安装到脱粮器中生产蜂粮。记录两种方式生产250g蜂粮所需的时间,并计算生产蜂粮的效率。生产蜂粮效率(%)=(手工生产蜂粮时间-采用天然蜂粮生产器生产蜂粮时间)/采用天然蜂粮生产器生产蜂粮时间×100%。

 

undefinedundefined

图14  贮粮器在蜂群中的位置

注:左图为贮粮器在平箱群中位置,右图为贮粮器在继箱群中位置。

 

1.2.4 天然蜂粮生产技术研究  应用天然蜂粮生产器生产蜂粮,并通过合理调整子脾和奖励饲喂等措施加强蜂群的饲养管理,试图得出最优的蜂群饲养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与天然蜂粮生产器相配套的天然蜂粮生产技术。

1.3 数据统计分析

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全部利用Statview 5.01软件中的“ANOVA or ANCOVA”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样品间的差异显著性(P<0.05,LSD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平箱群中天然蜂粮的贮存规律

从表1可知天然蜂粮在平箱群中的贮存量随着贮粮器位置改变而发生变化。最里侧贮粮器蜂粮贮存量最大,最外侧贮粮器蜂粮贮存量次之,中间贮粮器蜂粮贮存量最小。不同位置贮粮器中蜂粮贮存量存在显著差异。

 

表 1 平箱群中天然蜂粮的贮存规律分析(X±SD)

贮粮器位置

正面贮存率/%

背面贮存率/%

平均贮存率/%

1

87.067±1.447 a

15.833±0.754 a

51.450±0.621 a

2

27.367±1.244 b

18.467±0.376 a

22.917±0.737 b

3

14.233±0.841 c

40.533±2.262 b

27.400±0.889 c

注:同列数据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1、2、3位置分别表示平箱群的最内侧、中间位置、最外侧。

 

2.2 继箱群中天然蜂粮的贮存规律

由表2可知天然蜂粮在继箱群中贮存随着贮粮器位置改变而发生变化,巢箱中的天然蜂粮贮存量显著高于继箱。最里侧贮粮器蜂粮贮存量最大,最外侧贮粮器蜂粮贮存量次之,中间贮粮器蜂粮贮存量最小,不同位置贮粮器中蜂粮总贮存量存在显著差异。

 

表 2 继箱群中天然蜂粮的贮存规律分析(X±SD)

贮粮器位置

正面贮存率/%

背面贮存率/%

平均贮存率/%

1

95.400±2.100 a

29.100±1.931 a

62.250±0.956 a

2

24.967±1.656 b

25.367±0.833 b

25.167±0.637 b

3

21.833±0.921 c

53.967±1.443 c

37.900±1.540 c

4

16.600±0.723 d

9.500±0.755 de

13.050±0.889 d

5

8.133±0.586 e

8.400±0.473 d

8.267±0.325 e

6

9.900±0.524 e

11.933±0.709 e

10.917±0.208 f

注:同列数据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1、2、3位置分别表示巢箱的最内侧、中间位置、最外侧,4、5、6表示继箱的最内侧、中间位置、最外侧。

 

2.3 天然蜂粮生产器与手工生产蜂粮的效率比较

从表3可知,以完成生产250g蜂粮工作来计算,采用天然蜂粮生产器生产蜂粮方法比手工生产蜂粮方法效率提高185%-400%。

2.4 天然蜂粮生产器配套的天然蜂粮生产技术

2.4.1 贮粮器预处理  首先组装好贮粮器,然后经过一定的处理后放入蜂群中贮存蜂粮。

贮粮器浸泡:由于贮粮器中的贮粮板是由空心塑料巢房制成的,为了让蜜蜂接受贮粮板并尽快在贮粮板中贮存蜂粮,应先把贮粮板放入预先熬制好的老巢脾水中浸泡24 h,然后取出晾干。

贮粮器上蜡:首先将蜂蜡置于盆中加热至融化,然后对贮粮器上蜡。贮粮器上蜡有以下两种方法:用排笔在贮粮器正反两面的贮粮板上刷一层薄蜂蜡;采用气压枪将融化后的蜂蜡均匀的喷在贮粮板上。

 

 

 

 

表 3 天然蜂粮生产器与手工生产蜂粮的效率比较

蜂粮生产方法

合计时间/min

生产效率/%

天然蜂粮生产器

5-7

185-400

手工生产

20-25

2.4.2 蜂群的组织  在气候正常、粉源充足的季节,组织强群(如继箱群或含5框以上蜂的平箱群)用于生产蜂粮。生产蜂粮必须是有王群,并且需要产卵力强的蜂王。因此,生产蜂粮前,要有大量的适龄采集蜂并及时淘汰老、劣蜂王,使群内长期保持有较多的幼虫,这样工蜂积极哺育幼虫,从而巢内蜂粮需求量较大以刺激蜜蜂积极采集花粉达到贮存蜂粮的目的。

2.4.3 蜂群的管理  生产蜂粮期间须对生产蜂群进行合理的饲养管理以提高蜂粮的生产效率。

蜂巢内保持饲料蜜充足:生产蜂粮期间应保持蜂群足够的饲料蜜供给,进行奖励饲喂以刺激蜜蜂的采集花粉的积极性。

合理调整子脾:控制封盖子脾与幼虫脾之间的比例,建议封盖子脾与幼虫脾的比例为1:3。从蜂箱壁开始依次放置封盖子脾、大幼虫脾、小幼虫脾和蜜脾。适时紧脾,保证巢脾上有足够的蜂量,使蜂多于脾。

2.4.4 天然蜂粮生产  天然蜂粮生产主要包括贮粮器放置、天然蜂粮的贮存、天然蜂粮的收集三个步骤。

贮粮器放置:贮粮器经过预处理后放入蜂粮生产蜂群,可选用5框以上的平箱群生产蜂粮,或使用10框以上的继箱群生产蜂粮。贮粮器应放置在生产群中合适的位置:用框式隔王板把蜂群分为繁殖区和储粉区,储粉区设在巢门口。具体方法为:从蜂箱壁开始,第一张为封盖子脾,第二张为贮粮器,插入一张框式隔王板,其后依次为大幼虫脾、小幼虫脾和产卵区,最后一张为蜜脾(如图15中黄色标识所示)。

undefinedundefined

图15  贮粮器在生产蜂群中的位置

注:左为贮粮器在平箱群中位置,右为贮粮器在继箱群中位置。

 

天然蜂粮的贮存:贮粮器放入蜂群后,每天下午三点左右检查一次蜂群,注意及时调整封盖子脾、大幼虫脾、小幼虫脾的位置;晚上进行奖励饲喂一定浓度的糖水(建议糖与水的比列为4:5),以刺激蜜蜂的采集花粉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蜂粮的贮存效率。

天然蜂粮的收集:待蜂粮在贮粮器中发酵成熟后,将其从蜂群中提出,换入一块经预处理过的贮粮器继续贮存蜂粮。贮好蜂粮的贮粮板从贮粮器上卸下,装入到脱粮器的框座中,将脱粮器中的握杆向下压借助弹簧助力器使脱粮器中的顶针压入贮粮板中,从而使蜂粮从贮粮板中脱出,蜂粮落入托盘后进行收集。将收集的蜂粮置于低温干燥条件下贮藏。

3 讨论

通过生产性试验研究发现天然蜂粮生产器的实用性能良好。运用天然蜂粮生产器生产蜂粮与手工生产蜂粮相比,天然蜂粮生产器操作简便,生产效率提高了185%-400%,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利用贮粮器探究了不同蜂群不同位置下蜂粮的贮存规律,研究发现同一蜂群中最里侧蜂粮贮存量最大,最外侧次之,中间最小;在同一蜂场,继箱群蜂粮贮存量大于平箱群,继箱群中巢箱蜂粮贮存量显著高于继箱。这可能与蜜蜂的生活习性有关,最里侧由于靠近巢门口且处于边脾,蜜蜂习惯性的将采集回来的花粉从巢门口进入后直接贮存在边脾内,继而发酵成为蜂粮。中间位置一般都是产卵区和幼虫区,可能因为幼虫和卵较多,没有足够的空间用来贮存蜂粮。最外侧一般都是蜜粉脾,但可能由于距离巢门后较远,蜜蜂更喜欢贮蜜而不太愿意贮存蜂粮。另外继箱群中蜂量明显多于平箱群,继箱群中的巢箱幼虫较多可能需要更多的蜂粮来维持蜂群的日常生活,因而继箱群蜂粮贮存量大于平箱群。实验还发现同一贮粮器不同位置的蜂粮贮存率也有差异,尤其最里侧和最外侧贮粮器中正反两面的蜂粮贮存率存在显著差异,但从蜂群的自然巢脾中并未发现这一现象,可能跟贮粮器的材质有关。贮粮器由全塑料制成,保温系数较低,而最里侧和最外侧贮粮器又处于边脾位置,最终导致其靠近蜂箱壁一侧和挡板一侧蜂粮贮存率较低。

通过对天然蜂粮生产器的生产探究及蜂群的饲养管理,总结出天然蜂粮生产器生产蜂粮的蜂群配套饲养技术。在外界粉源充足、气候温和的季节,组织强群利用天然蜂粮生产器生产蜂粮。首先对天然蜂粮生产器进行简单的预处理后放入蜂群,并及时调整子脾位置,即从蜂箱壁开始,第一张为封盖子脾,第二张为贮粮器,其后依次是大幼虫脾、小幼虫脾、产卵区和蜜脾。其次对蜂群进行奖励饲喂以刺激蜜蜂采集花粉的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下,贮粮器中的贮存效率达到最高,由于第一张为封盖子脾,巢脾上没有多余的空间贮存蜂粮,而贮粮器正好位于巢门口,蜜蜂采集花粉从巢门后进入蜂群后直接将花粉贮存到贮粮器中。贮粮器两侧均为自然巢脾,爬蜂量较多,保证了贮粮器两侧的温度,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贮粮作用。

 

References

[1].  江武军, 曾志将. 蜂粮研究进展[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02): 118-119.

[2].        HUANG Z. Honey bee nutrition. American Bee Journal, 2010, 150(8): 773-776.

[3].  WILLARD L E, HAYES A M, WALLRICHS M A, RUEPPELL O. Food manipulation in honeybees induces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t the individual and colony level. Apidologie, 2011, 42(4): 508-518.

[4].  Nagai T, Nagashima T, Myoda T, Inoue R. Preparation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extracts from bee bread[J]. Die Nahrung, 2004. 48(3): 226-229.

[5]. Habryka C, Kruczek M, Dryga? B. Bee products used in apitherapy[J]. World Scientific News, 2016. 48: 254-258.

[6].  ?eksteryt? V, Navakauskien? R, Treigyt? G, Jansen E, Kurtinaitien? B, Dabkevi?ien? G. Fatty acid profiles of monofloral clover beebread and pollen and proteomics of red clover (Trifolium pratense) pollen[J].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6. 80(11): 2100-2108.

[7].  苏松坤, 陈盛禄, 林雪珍, 胡福良. 蜂粮生产技术. 养蜂科技, 2000(3): 29-30.

[8]. 张永华. 蜂粮脾的提存和利用. 中国养蜂, 2003, 54(5): 16.

[9]. 张少斌,张明海. 开合式巢脾.中国发明专利, CN200510009624.0, 2005.

[10]. 高寿增,刘阳,王海全. 人工辅助加工蜂粮脾技术与应用. 蜜蜂杂志, 2005, (7): 19.

[11]. AKHMETOVA R,SIBGATULLIN J,GARMonOV S,AKHMETOVA L. Technology for extraction of bee-bread from the honeycomb.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2, 42: 1822-1825.

 

[12]. 江武军, 吴小波, 刘光楠, 何旭江,颜伟玉, 曾志将. 天然蜂粮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19):3828-3836.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