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以来,红火蚁在我国快速蔓延传播引发人们持续关注。据农业农村部消息,目前红火蚁已传播至我国12个省份,435个县市区。
近5年来,我国红火蚁发生县级行政区新增191个,较2016年增长了一倍。作为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危险的入侵物种之一,红火蚁有什么特点?危害如何?扩散途径是什么?又怎么防治?
红火蚁是什么?危害如何?
红火蚁源自南美洲,它的拉丁名意指“无敌的”蚂蚁,因难以防治而得名。作为全球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红火蚁食性复杂、习性凶猛、繁殖迅速、竞争力强大,入侵后的短时间内容易暴发成灾,是全国农业、林业和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2004年红火蚁在广东省吴川市首次报告发现以来,已传播至12个省份435个县市区。受商品调运数量增加、气候条件适宜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红火蚁在部分省区传播速度加快、疫情发生程度加重,多地出现“蚂蚁围村、叮咬人畜”的报道。
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主任陆永跃教授表示,红火蚁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尤为值得警惕。“红火蚁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对入侵区域的农林业生产、人畜禽健康、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等都会造成严重危害。”
红火蚁通过搬运种子,降低作物出苗率,或者直接取食作物的果实、幼芽等,造成作物的减产;它还通过放牧蚜虫、蚧类等分泌蜜露害虫,传播植物病害。红火蚁能够直接危害大豆、玉米、蔬菜、柑橘等50多种农作物,在较为严重的发生区,菜种被红火蚁搬运比率高于40%,大豆等减产可达20%以上,绿豆减产30%以上,甘薯、土豆等减产30%以上,严重影响了农事操作和农作物生产。
“它用上颚攻击,腹末螯针连续蜇刺人和动物,并释放出毒液。”陆永跃解释称,红火蚁的毒液包括水溶性蛋白、蚁酸、生物碱等,人被蜇刺后会产生灼伤般的疼痛,随后出现水泡并化脓,严重者会过敏甚至休克,造成死亡。
在生态系统中,红火蚁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也被称为“生态杀手”。它会攻击动物的卵和幼体,包括海龟、蜥蜴和一些小型哺乳动物、节肢动物等,造成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灭绝。城市绿地环境中,红火蚁入侵后本地蚂蚁种类减少了70%以上,数量减少了90%以上。“尽管红火蚁入侵后会捕食一些害虫,但同时它也会保护蚜虫等害虫,改变当地的害虫结构。将红火蚁作为害虫的天敌加以利用,显然是不行的。”陆永跃表示。
除此之外,红火蚁侵入或筑巢于城市路灯、电力电信、交通信号等设施,会造成电线短路或设施故障,严重危害公共和生产设施,降低公共绿地等区域的利用价值,限制户外休闲娱乐活动范围。
红火蚁是如何扩散传播的?
红火蚁的扩散传播主要分为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扩散。相对于蚁巢迁移、分巢、随水流动等自然扩散而言,人为传播扩散的途径更多、风险更大、速度更快。
在人为传播扩散上,红火蚁主要随带土苗木、花卉、草皮等植物调运或者随垃圾、土壤、堆肥、农耕机具设备、包装物等物品远距离传播,扩张速度为48—80千米/年。
从发生红火蚁灾害的区域内调出的苗木花卉、草皮携带红火蚁的概率很高,草皮种植场红火蚁平均发生率在50%以上,部分苗木携带率达9%。出入境物品中,废旧物品携带红火蚁的概率最高,主要包括废纸、苗木、原木、集装箱等,还有水果、鲜花、花旗参等。
红火蚁传播扩散及入侵发生危害范围涉及出入境、农村农地、林地、草地、公园、校园、公路绿化带、旅游景区、江河水库堤坝和城乡垃圾场等领域,其隶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因此需要多个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做好属地管理范围内的红火蚁防控工作。
红火蚁如何防治?
监测调查和防治是遏制红火蚁扩散蔓延的重要途径。
当前,红火蚁监测方法主要有巡视调查、诱集调查、定界调查、云采集四种,应用于多种场景的监测方法能够详细全面地展现红火蚁发生和分布的地点、区域、密度等数据,为决策和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系统研究了红火蚁入侵生物学、监测、检疫、防治理论与技术,建立了检疫处害技术体系、疫情根除与管理技术体系、应急灭除与高效控害技术体系。研发出包括饵剂、粉剂、液剂、颗粒剂等多种高效药剂,所建立的技术体系已经在多个省区10多个入侵区取得了根除疫情点的效果。
据了解,2004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与林草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监测防控,严格检疫监管,多措并举,努力控制红火蚁扩散危害。目前,已集成了适宜于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发生程度的红火蚁综合防控技术模式,登记用于防治红火蚁的农药有效成分有8种,农药制剂达40种,以“新二阶段法”为主的防控技术模式已在各地广泛应用,无人机、饵剂散播器等新型设备也逐渐应用于防控工作。
针对红火蚁在部分省份快速传播蔓延的形势,近期农业农村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国家铁路局、国家邮政局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红火蚁阻截防控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红火蚁联合防控工作,要求从红火蚁传播扩散的源头、途径、发生区域等多环节全面遏制传播风险。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近年来红火蚁在部分省区加快传播蔓延的形势,要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检疫监管和监测调查,力争通过3—5年的治理,有效遏制红火蚁扩散蔓延,压低发生区种群密度,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刘自艰)
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