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
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云南省“三区”科技特派员20人、省级创新人才7人 ,2个省级创新团队在国内外食用菌领域都具有一定的科研学术地位。
近15年,昆明所承担国家级、省级食用菌科研项目130多项,其中,牵头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承担课题5项。获科技成果41项,科技奖励2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4项,出版食用菌专著4部,食用菌农家用书系列5部。
在食用菌标准方面,野生食用菌产品国家标准,全部由昆明所主持制修订并获发布实施;栽培食用菌产品国家标准16项,昆明所占5项。试验方法和检验规程现行国家标准8项,昆明所占2项。流通国家标准2项,全部由昆明所主持制定。菌种国家标准9项,昆明所占1项。云南省食用菌地方标准目前共16项,昆明所占9项。
近几年工作情况
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始终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狠抓落实,全面推进了党建、科技创新、为农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
扎实有效抓好党建引领工作。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立足研究所,坚持把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题教育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载体,作为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的重要举措。通过抓党建,从严治党使得全所面貌一新,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良好工作环境。
毫不松解抓科技创新工程。昆明所领导班子带领大家秉承“但凡有一点希望就决不放弃,但凡有一点可能就会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的精神,通过多途径开展纵、横科技项目申报和技术合作,成效显著。
2019年首次承担了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省长课题。2020年食用菌新品种鉴定(“中菌羊肚菌1号”)实现了建所40年以来零的突破。牵头申报的云南省食用菌重大专项《高原特色食用菌综合开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获得立项,涉及19个合作研究单位,进一步确立昆明所在云南省行业内的领军地位。
近三年,昆明所标准化工作持续稳定推进,发布国标6项, 地标3项,企标2项,待发布4项,正在研制12项;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申请专利1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出版编著4部;成果登记2项。获中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梁希林业科技奖三等奖1项、昆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
近三年,与50多家地方政府、供销社及公司(合作社)等开展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产业交流合作、产业扶贫、技术指导等合作。在云南各个地州、市、县等新建科技示范州和示范县4个;建立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3个;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建立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36个;2017年到现在选派了50人次“三区”科技特派员,奔赴云南各地州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以“小蘑菇”助力大产业扶贫工作。科技人员奔赴云南各地累计开展各类栽培技术培训及现场技术指导112次,直接培训菇农及企业人员合计30000人次以上,辐射带动菇农84000人次以上。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全面加强新时代党建工作
利用新媒体,互联网+党建概念,全面加强新时代党建,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总社党组、理事会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提高昆明所党建科学化水平。
(二)精心谋划部署业务
积极做好国家“十四五”相关项目的策划工作。形成食用菌技术扶贫推广模式。在科研上,打造国内一流科研院所。从事应用型研发团队以企业技术需求,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加快应用型成果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力度。从事基础性研究团队沉下心来出重大标志性成果,因为基础研究是重大成果的根本保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检测中心、工程中心、产业联盟等平台资源。在管理上,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制度体系,提高企业、财务、人事、项目等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在经营上,将出资企业整改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推进出资企业整顿,按照既定的整改原则和措施,不放松、不松懈,力争平稳有序按时完成各项整改任务。
(三)打造云南省食用菌全产业链示范园区
加大对园区项目的跟踪实施力度,从全产业链示范园区规划的产业源头食用菌优良菌种选育生产、珍稀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示范区、珍稀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标准化初级及精深加工生产、现代冷链物流仓贮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众创空间,继续围绕食用菌全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推进云南省食用菌全产业链示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优“云菌”。为云南省千亿级“云菌”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平台。
(四)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多举措落实产业服务
主动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科技服务“三农”工作中,主动担当,主动作为,为乡村振兴插上“食用菌科技”翅膀。昆明所群策群力已经形成食用菌技术扶贫推广模式,发展云南高原特色“云菌”产业,做好食用菌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同时向周边省份以及东南亚国家辐射。
编辑制作| 陆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