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创新发展 » 正文

安徽淮北:深改湖 浅造田 不深不浅种藕莲

发布日期:2020-06-24  浏览次数:170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6月10日,73岁的李本营和88岁的孙凤城拎着小马扎,从小区溜达到新城体育公园,只用了不到5分钟时间。5年前,他们还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小城村的农民。如今,像李本营这样的农民进了统建统分的高标准楼房。水电气都和城里一样,家门口就是公园和社区服务站,舒坦得很。李本营告诉记者,我每天晚上都喝两杯小酒,睡得

 6月10日,73岁的李本营和88岁的孙凤城拎着小马扎,从小区溜达到新城体育公园,只用了不到5分钟时间。5年前,他们还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小城村的农民。如今,像李本营这样的农民进了“统建统分”的高标准楼房。“水电气都和城里一样,家门口就是公园和社区服务站,舒坦得很。”李本营告诉记者,“我每天晚上都喝两杯小酒,睡得可踏实了。”

 

淮北是全国13个重点煤炭基地之一,“缘煤而兴,因煤而建”。淮北市建市60余年来,累计为国家供应原煤近10亿吨,为华东乃至中国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能。而另一方面,采煤塌陷让城市水洼遍地、伤痕累累,制约高质量发展。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2009年淮北市被认定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10年后的2019年,淮北荣获中华环境优秀奖。淮北是如何转型升级,从困境中突围的?

 

 

抓住“生态修复”这个关键

 

“淮北建市60年,采煤沉陷区治理时间长达30多年。”淮北市市长戴启远感慨地说,“没有高品质的国土空间就没有高质量的发展空间。”戴启远告诉记者,淮北市一任接着一任干,以“依托煤、延伸煤、逾越煤”为中心,进行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采煤沉陷区治理为突破口,探索形成“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综合治理模式,努力把历史包袱变成发展财富。

 

6月3日,杭州园林设计院工程师刘志聪正在淮北市杜集区朔西湖工地上忙碌。这里原来是朔里煤矿塌陷区,一年后,将建成1.5万亩的皖北最大湿地休闲公园。

 

朔里因汉代文学家东方朔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刘志聪记得,他们刚来的时候,这里是半抛荒的农田和“野湖”。他们把杭州西溪湿地的设计理念和淮北“汉文化”与“煤文化”元素结合起来,建成后有“梅花堤”、露天采煤博物馆、淮北民宿馆等各种主题休闲区。“这里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因为沉陷屋顶浮在水面的民居,游客等于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到工业时代的气息和印记。”刘志聪说。

 

淮北市因长期煤炭开采造成的资源锐减和生态破坏,特别是采煤沉陷区面积大、分布广,成为城市最深“伤疤”、发展最重“难题”和民生最大“痛点”。

经过多年探索,淮北市充分利用“水”与“地”的自然优势,做精“水”文章、“地”文章,按照“宜耕则耕、宜渔则渔、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治理可利用土地,恢复生态环境,破解沉陷深浅不一、时间不一的治理和开发难题,形成六种综合治理利用模式。

 

淮北市对沉陷区深挖造湖,建设4个生态公园,全市湿地保护率达39.1%,形成“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淮北江南”风貌。南湖治理连片沉陷水面7000余亩,形成总面积2.1平方公里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绿金湖项目投入26亿元,总治理面积3.61万亩,成为目前全国地级市城区面积最大的人工内湖。

 

无论领导怎么换,生态修复接着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淮北市通过生态修复、实施河湖联通工程,打造了南湖4A景区和中湖、东湖等生态公园,使一个煤炭工业城市焕然一新。近年来,淮北大力植树造林,为20万亩的石质山披上了绿装,把过去的采煤沉陷区建成了湿地公园。同时,淮北市域2741平方公里进行了全域规划,对城市进行了总体规划,“一半山水一半城,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淮北已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在濉溪县刘桥镇扶贫产业园,曾经的贫困户刘钦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俺家7亩地流转给产业园种葡萄,土地流转年收入7500元,俺两口子在葡萄园打工年收入2.4万元,2016年俺家就脱贫了。”

 

曾经,刘桥镇是浅层沉陷区。淮北市“推高填低”、平整土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沟相连、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使沉陷土地重新变成沃土良田。

 

杜集区南山村,101岁的老人石启文偶尔由女婿陪着到山上转转。南山村原来是一个光秃秃的“石头村”,南山的石灰岩地貌不长庄稼不长树。经过多年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多级提水,硬是造出了个绿树成荫的“花果山”。南山村因为空气质量优良成为有名的“长寿村”,村中90岁以上老人有100名。

 

南山村乐土家庭农场里,庄主宋茹在草莓大棚里侍弄土地。三年前,这位山东枣庄90后姑娘路过南山,看到游人如织,萌发了在此创业的念头。如今她经营的93亩农庄已经远近闻名,每到周末,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淮北市塌陷区治理的基准和动力。治理后的绿金湖湖心,护栏围着一棵百年老树,这是一个沉陷村庄搬迁后村民集体要求保留的对消失的村庄的纪念。为此,当地政府花了近百万修复它的生长环境。

 

“淮北的转型成功,在于始终围绕发展、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安徽省委党校教授张彪认为,30多年间持续不断地探索投入,持续不断结合实际调整治理思路,变通利用新技术,灵活运用和吸纳各类资金,才使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向现代生态美城蜕变,也为众多正在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淮北范式”。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北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50多亿元,综合治理沉陷地18.67万亩,新增耕地10.2万亩、建设用地3.16万亩、养殖水面3.4万亩,搬迁压煤村庄226个,妥善解决近20万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淮北市采煤塌陷地变废为宝的案例,被联合国人居署誉为“土地再生的奇迹”。

 

打造经济发展绿色引擎

 

为积极谋求城市转型,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淮北市提出“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在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同时,将铝基、炭基、硅基和生物科技、大数据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推进。

 

“这一战略是新发展理念在淮北的生动实践。”淮北市委书记黄晓武说,“中国碳谷”首先指的是利用碳科技来提高煤炭附加值,煤炭属于高碳资源,从中能够衍生出焦油、粗苯、甲醇等各类附加值极高的产品,前景广阔;同时还包含低碳发展理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走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道路。

低碳发展是一条硬指标,也是企业的生命线,淮北已成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市。“我们致力于贡献‘低硫、特低磷’环保焦炭。”临涣焦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邱昌康说,该公司为化产脱硫再生塔增加了尾气洗涤塔,置换的循环洗涤水送硫铵工段处理,尾气中氨的处理效率提高到85%以上。

 

在淮北,千亿陶铝产业正呼之欲出。由淮北市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建设的“陶铝新材料生产基地”,打造我国“陶铝峰”,格外受到关注。去年9月,以中科院院士、著名新材料专家周尧和命名的院士工作站在淮北市揭牌。以安徽相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陶铝新材料为龙头,正朝陶铝产业千亿板块迈进。

经过迭代更新,目前淮北全市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280余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7.4%,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达71.7%,一煤独大的倚重型产业结构得到改变。

 

曾经满目疮痍的“煤城”,如今已然变成半城山水半城绿的“美城”,让当地百姓乐享生态修复带来的幸福感。

 

安徽学习平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