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国奕将笋干装袋,放入冷库储藏。铜鼓县委宣传部供图
找到脱贫好路子
钟国奕所居住的双红村地处宜春市铜鼓县大塅镇大山深处。这里山路崎岖、翠竹成海,群山环绕、山多地少,是全县贫困人口最多的深度贫困村。自从封山育林后,村民们从前靠山吃山、砍伐竹木的老路子行不通了,发展动力不足,又找不到脱贫好路子。
尽管耕地面积少,但这里的竹笋“恋上”了双红村的一切,气候、环境、土壤,连林中的植物“小伙伴”,它都喜欢。所以,竹笋每年撒欢儿地长,个个汁满肉厚、又肥又大。一到春天,家家户户在山上搭起笋棚,挖笋、蒸煮、榨笋、晒笋……但这种传统的笋加工模式生产效率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是靠天吃饭。如果笋榨不好、晒不干,就会霉变腐烂,村民在山上辛苦忙碌大半年的功夫就都白费了。这可难坏了腿脚不好的钟国奕,单挖笋一项工作,整个春天下来,其他村民最多可挖几万斤,而钟国奕只能挖到八千斤左右。
如何把双红竹笋做成产业,让靠山吃山换一个“吃”法?对此,宜春市政协开展了挂点帮扶工作,扶贫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江铜集团扶贫工作队等集中力量,多渠道、多举措帮助双红村建立了一家加工能力达200万斤鲜笋的笋厂,让双红村脱贫之路行稳致远。钟国奕从没想到,来这里切笋,一天能有130元收入,比之前收入更多了。
双红村贫困户在笋厂劳动。求是杂志社记者易赛键 摄
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
这样品质好、营养佳的笋,怎么能让它隐居寂静山林呢?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自从2019年村里建成双红笋厂后,村民们的生活大变样。双红村采取“合作社+笋厂+农户”精准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鲜笋销售奖励、务工、分红等方式,集中优势,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笋加工产业还大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增强了对贫困户兜底保障能力,也为村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双红笋厂纳入大塅镇国有资产管理,由镇政府安排专人进行资产经营、财务管理,可保障笋厂生产设备维修的资金来源,确保笋厂生产经营长期稳定,增强双红村稳定脱贫能力。双红村党支部书记廖庆仁说:“这个产业扶贫项目选得准、选得好,就像是给双红村留下了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我们有信心改变贫困状况,建设一个幸福富裕的双红村。”
晾晒后的干笋。求是杂志社记者易赛键 摄
让“双红笋”变“网红笋”
“要想富,先修路”,为方便村民进山挖笋、运笋出山,双红村筹资修建便道。村民看到水灵灵的鲜笋能高效、保质地被运出大山,全村上下更是群情爆棚、信心倍增。驻村第一书记饶华平介绍,有的农户用20多天挖笋,就有一万多元的卖笋收入,大大超越了以往。
今年春天,钟国奕没有再去山上榨笋,而是把在自家山上挖的鲜笋全部卖给了双红笋厂。他开心地说:“自从有了笋加工厂,再也不用发愁没销路,价格还稳定。”没了后顾之忧、有了稳定收入的钟国奕,不用再拖着残疾的病腿到外地务工了。
今年,加工厂已收购加工春笋200万斤,生产罐头笋20吨,玉兰片5吨,基本达到设计产能,预计今年利润可达60余万元。加工厂二期项目预计11月进行投产,建成后可实现利润120万元,还可解决30多个村民的就业岗位。“村”如其名,双红村的日子正在越过越红火。
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走出深山”,这是双红村脱贫致富、科学发展的根本之策,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江西一个小山村的生动实践。在脱贫致富路上,双红村村民们有着更深的感悟:无论山村多么偏远难觅,无论山珍多么默默无闻,只要咬定目标、科学规划,借船出海、借“网”捕“鱼”,以产业之势让“双红笋”变“网红笋”,精心绘就“笋富山村图”,就能真正融入山村之外的那片高光世界。(采写:小康杂志社记者袁帅 求是杂志社记者易赛键)
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