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村民们介绍,这样的丰收场面有很多年没见到了。而在几年前,这片沟壑中的田块还是杂草丛生,成片的“撂荒地”无人问津,大多数村民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卖稻谷现场
过去的羊角嘴村,是一个典型的撂荒村。长期以来,村民们“守土而居”,起早贪黑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但也只能勉强糊口,增收致富对他们来说就是奢望。迫于生计,村里的年轻人选择了外出务工,村里的土地开始大面积抛荒。
“从撂荒地无人种到机耕地无闲田,这一切的变化还要从2014年说起。”羊角嘴村党支部书记王喜全说,“这种改变源于我们探索的村合作社‘代耕代种’,不仅化解了土地撂荒,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王喜全介绍,2014年初,蓬安县羊角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用入股的方式把每家的地集中起来,再进行统一种植,村民当“股东”,不仅有保底租金收入,农田生产销售盈利后还会有二次分红。
王喜全清楚记得,2014年9月,合作社共收稻谷9万余公斤。当年年底的时候,合作社开始了第一次分红,也是保底分红。那些日子,第一次尝到甜头的村民们都乐得合不拢嘴,喜笑颜开。

晒稻谷
更让王喜全感到欣喜的是,今年全村流转的570亩荒田迎来丰收,产量高达20万余公斤,村民人均增收110元以上。
荒田成了“丰收田”,荒地该怎么办?今年4月,因村建制调整,羊角嘴村新增撂荒土地450余亩,如何将这些土地复耕复种成了该村的“头等大事”。
10月7日,十余名农机手操作农机开垦荒地,一派热闹的生产景象。
站在羊角嘴村南边荒山最高处环顾,四周几处荒坡已平整有序。看着眼前的场景,王喜全内心十分激动,不久之后,这里将栽种成片的柑橘树,他在心里盘算着,如果一切顺利,村民的收入将会大大增加。
羊角嘴村的合作社“代耕代种”模式只是蓬安县解决土地撂荒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从源头上解决土地撂荒问题,稳定粮食生产,蓬安县打出系列组合拳:全面发动老百姓种好自家地,做到应种尽种;对于没有生产能力或者生产能力不足的农户,发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进行代耕代种;实施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以一个村或几个村联合成立合作社,实行统一耕种;由村委会实行托底耕种,适当采取激励政策措施,确保不留一片荒地。
据了解,今年以来,为切实解决土地撂荒问题,蓬安县新成立种植专合社45家,购置农机设备1500余台(套),同时由县属国企常丰农业公司成立机械助耕队5支,带动全县开发利用撂荒耕地2万余亩。
四川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