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
机器换人:种田不用下田 机器全部搞定
吕山水稻种植大户施培康从事粮油种植已经12个年头,1300亩作物全靠夫妻二人打理,插秧机、水稻收割机、无人机等设备一应俱全,这要放在12年前,简直是天方夜谭。那时候,夫妻二人种50亩地,全靠人力劳作,着实是个体力活,收益也极低。“现在种田和以前比,以前人工需要干上几天的,机器半天就完成了,光种植期人力成本就降低了50%。”目前,施培康种植的小麦、水稻、油菜的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8%,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率达100%。
不仅如此,在长兴盛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业机器正在工作,以前5个工人花一天只能翻料1000平方米的面积,而履带式行走翻抛机翻同样面积只需要1个操作工,1个小时的时间;以前正常包装需要5至6个工人进行堆包,现在只需1台叉车就可以解决,而且可以多层堆放,充分利用了仓库面积,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吕山乡绿色智慧农业——芦笋种植基地
工厂化养殖:鱼儿住进工厂 生态环保效益好
在湖州市“大好高”项目融晟渔业综合园内,来自澳大利亚的墨瑞鳕正在鱼池里喝“循环水”,呼吸“新鲜空气”,好不悠闲自在。据了解,该项目通过健康高效循环水设备进行工厂化养殖,让鱼儿住进了“工厂”里,实时监测养殖条件,智能化调节温度、水质,不仅避免了鱼儿“水土不服”,解决水产养殖“靠天吃饭”的困境,还非常节能环保,大约减少养殖用水量100倍,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养殖过程“零用药”,项目将有力助推长兴传统渔业向绿色渔业转型升级。
公司负责人朱子成介绍,“这样养鱼不但占地面积少,智能化检测系统还提高了鱼的存活率,让养殖产品全程可追溯,产品品质也更安全。我们公司养出的鱼肉质鲜美,口感上乘,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数字农业:从“跑腿”到“指尖” 乡村振兴有“最强大脑”
位于吕山乡石佛桥自然村的长兴县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正在进行一期工程扫尾,该项目投产后,可实现湖羊年存栏5万头、出栏超8万头、生产有机肥超6万吨。不仅产量喜人,如此大的养殖量,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全面掌握养殖环节、养殖环境和养殖质量各方面信息,实现“羊好养、好养羊、养好羊”。
湖羊
而这些只是吕山“互联网+乡村振兴”模式的很小一部分,整个园区数据最终会接入位于“吕蒙智慧谷”内的“乡村大脑”,“乡村大脑”是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搭建的人工智能中枢,项目高度整合政府、生产主体和产业数据进行乡村资源数据中心建设,通过数字化技术与乡村的融合,构建乡村监管决策平台、乡村产业生产营销数字化提升平台、乡村农旅融合数字化提升平台、乡村公共服务平台,只要“动动手”,效益轻松有。
吕山湖羊
浙江湖州长兴县吕山乡党委委员、常务副乡长谢作灵介绍:“吕山正积极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探索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应用,使智慧农业之花在吕山的热土上不断绽放,传统农业迎来新的变局。”
浙江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