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正文

林占熺:一株巨型草惠及107国

发布日期:2020-11-13  浏览次数:265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有一片山林,到处是灵芝、蘑菇。这些是林占熺用他发明的菌草培育出来的。菌草是菌和草交叉的新领域,就是将芒萁、芦苇、象草、菅、香根草5种草培育加工而成的草本植物,共有46个品种,可用来栽培食用菌、药用菌。和大多数人对草的印象不同,菌草能长几米高,既像芦苇,又似细竹。2020年9月初,由黄轩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有一片山林,到处是灵芝、蘑菇。这些是林占熺用他发明的菌草培育出来的。

 

菌草是“菌”和“草”交叉的新领域,就是将芒萁、芦苇、象草、菅、香根草5种草培育加工而成的草本植物,共有46个品种,可用来栽培食用菌、药用菌。和大多数人对草的印象不同,菌草能长几米高,既像芦苇,又似细竹。

 

2020年9月初,由黄轩、闫妮、郭京飞等演员出演的扶贫攻坚电视剧《闽宁镇》公布了人物剧照。该剧讲述的是20世纪90年代福建对口扶贫宁夏的成果,其中刻画了扶贫重点项目、菌草技术的发明人,原型就是林占熺。除了宁夏等西北地区,林占熺的扶贫工作还拓展到海外。

 

但在林占熺心中,不是菌草实现了扶贫,是因为扶贫才有了这株草。

 

林占熺介绍由菌草制成的菌棒。(《环球人物周刊》记者 陈霖 / 摄)

 

破解了世界难题

 

改革开放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实行集体分配,没有“经济作物”这个说法,人们不能随意买卖挣钱。蘑菇、木耳、灵芝等菌类药用、食用价值高,能卖好价钱,属于经济作物,种菇去卖钱是“搞资本主义”,是不被允许的。

 

实行市场经济后,可以自由买卖蘑菇了,然而全球大多食用菌是用林木栽培的:砍了树木做成菌棒,再在菌棒上播菌种,培育菌类。种了蘑菇,就少了树木,“菌林矛盾”严峻,成为世界级难题。

 

林占熺从福建农学院毕业后,被下放到三明市的宁化插队。当时,生产队分配给农民一年的口粮只有200斤。他住在农民家,寒冬时闽北下雪,没有吃的,饿了就吃雪。林占熺攥着父亲给的粮票到学校贸易粮种厂换了两麻袋的谷种,到生产队做实验,种出了双季稻,使生产队口粮增加了一倍。福建省农业厅知道这个小伙子能干,便把他调到了三明真菌研究所。

 

当时日本是食用菌王国。中国很多香菇是引进的,引进时不少人参照日本的生产方式,林占熺却觉得不对劲。“这不符合中国国情。日本的土地是私有制的,这片山是谁家的,谁就可以决定用土地种树,儿孙都可以用。但是,在我国,土地是公有制,自己不能随便乱动,农民花了5年种了树,政策一变,就要砍掉去种其他的,怎么舍得?”林占熺想,得找到一种便宜、容易再生的方式,就算政策变了也能继续种植。这时,他想到了芒萁。

 

林占熺的家在闽西北的连城,芒萁是那里很常见的野草,砍了能很快再生,当地人拿它当柴火。小时候穷,林占熺饿了,就把芒萁混在煮猪饲料的锅里煮来吃,“口感有点刺,但吃了也没生病”。

 

林占熺灵机一动:能不能用它种蘑菇?他开始做试验,还试过松木木屑、甘蔗渣等,多次调整种植方式,终于在1986年用芒萁等种出了蘑菇。“空气中70%是氮,这些野草固氮能力强,能保持土壤营养,根系也很发达。”有一次发大水,林占熺跑去地里,水全部被蓄下来了。除了固氮作用和根系发达,在反复试验中,林占熺还确立了几个培育指标:光合效率高、抗逆性强、营养丰富、植株高大、生物量大,符合指标后才是真正的菌草,最高能长到8.7米。

 

菌草打破很多人对草的印象,它植株十分高大。

 

“芒萁这种野草祖祖辈辈都砍不完,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可持续发展’。如果能用来种粮食,就算不用了也没多大损失。”林占熺拿起一株菌草,笑道:“所以,菌草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开放后,有了‘经济作物’,菌草技术才得以发展。”

 

种蘑菇终于可以不用砍树了!菌草技术很快得到国际关注。林占熺受邀参加世界知名发明展——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当时出国难,国际交流少,也没经费,但他想菌草技术是中国人发明的,应该去国际舞台展示,就借了近4万元当路费,去参加了颁奖会。“三等奖、二等奖,前面一个个领完了。我想,那没戏了。不过,展会册子上写‘菌草技术来自中国’,也就够了。”

 

法语是瑞士官方语言之一,突然,颁奖嘉宾在宣布金奖时喊出:“Zhanxi Lin。”“我当时琢磨,听起来怎么和我名字这么像?但我英语不好,法语也只懂几个词,农民的孩子,比较老实,傻里傻气的,就怕出错,给国家丢脸。”林占熺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没吭声。嘉宾重新宣布了一次,林占熺听到了法语“champignon(蘑菇)”。翻译也蹭他:“林老师,是你啊!”他恍然大悟,匆匆上台,毫无准备,只说了“thank you very much”就下来了。

 

1994年,林占熺又得了个大奖——第八十五届国际发明展法国内政部和国土整治规划部奖。这一次,他有经验了,提早学了一句法语:“我是一名来自中国福建的发明家,很荣幸能来领奖,我认为更值得庆贺的是这个中国发明能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使用。”

 

“赶紧跑,不要被打了”

 

在办公室,林占熺养了几盆菌草试验草,方便随时查看,不过常引来蚊子。为了不被咬,哪怕是夏天他也穿厚长裤。

 

1996年9月,国家确定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对口支援西部省份的策略,其中,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成立了帮扶领导小组,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组长。林占熺是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因此前被评为“全国扶贫状元”,便被委派带队前往宁夏扶贫。

 

一开始,林占熺到宁夏的彭阳县办了培训班,有25户农民参加。“当时农民家里一年的口粮不到700斤,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那时宁夏平原一片荒野,福建的人工草无法在那里种植。林占熺回忆:“我的观点很明确,最贫困的那些人是最需要帮助的,他们是经济发展的短板,要脱贫,就要解决这些人的贫困问题。”

 

林占熺的策略是“集中连片”,把二十几户集中起来一起指导。宁夏昼夜温差大,住在菇棚有利于及时发现情况,林占熺就和同事住在菇棚里,随时观察菌草和蘑菇的情况。每次回福建,他就把宁夏县乡村的骨干请到福建进行培训,带他们下乡查看,“先解决骨干的观念问题,他们有积极性了,回去组织老百姓就更方便”

种了菇,还得卖出去。1999年,林占熺发现,报名种菇的人很少。农户担心大规模种植,市场小,卖不出去。他们把县长拦下来:“咋办?羊不吃、马不啃。”原来,许多人没见过蘑菇,本就对它能否增收存疑,再加上不好卖,就觉得林占熺团队在坑他们。有一天,林占熺接到同事的电话,说有人拿着扁担来了。林占熺说:“赶紧跑,不要被打了!”后来,他们把隔壁几个县的技术人员调过去帮忙解释和协调。

 

还得从战略上解决问题。林占熺向农民保证帮他们把菇卖出去,让助手发“安民公告”:工作队全部包销,产多少,收多少,当场兑付,不打白条。他错开闽宁两地卖菇季,比如在宁夏种植南方夏季无法种植的双孢菇,填补了江南6至10月不产蘑菇的空当,很快便吸引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买家。他还组织买蘑菇的人统一收购。

 

如此,宁夏农民的竞争小了,蘑菇的售价提高了,收成颇丰。林占熺记得,种菇的很快由200户猛增到1000户,菇农在50平方米菇房里的收入比他们种20多亩小麦的收入还高,甚至是种玉米收成的四五倍。当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的农家,种蘑菇后,收入提高8倍多。而且种菌草的土地,其土壤流失量比种玉米减少约98%,水的流失量减少约85%,能防风固沙,缓解水土流失。菌草被碾碎后还能做饲料,养猪养牛养马。

 

2000年7月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举行对科技人员的颁奖会,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为林占熺颁奖,记一等功。两年后,福建农林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菌草科学实验室。如今,菌草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506个县。

 

来自中国的“极乐鸟”

 

在林占熺办公楼下的空地上,有一个他发明的简易汽油桶装置。菌草生产过程需要高压灭菌,他将三个桶拼在一起,呈三角形,下面两个用于加热,将桶里蒸气用橡皮管导入塑料薄膜中进行高温灭菌。他每年会招几名非洲大陆、南太平洋的留学生,教他们学习操作这个设备,等他们回国便可仿照搭建。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全球76.33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2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每9人中就有1人挨饿。而林占熺发明的菌草则传播到其他106个国家,帮助解决饥饿和贫困问题。

 

20世纪90年代,林占熺被派往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以下称巴新)的东高地省,援助当地农民。巴新地处高原,大部分为美拉尼西亚人,有20个省,另设布干维尔自治区及首都行政区。

 

“当时一到东高地省,我就惊呆了,大部分人把树叶当衣服穿。要吃饭时,他们在地上挖坑,放石头生火。快进入21世纪了,竟然还有刀耕火种。”当地议员去买棉被,在路上遇到部落械斗,东西也被抢光了。同行的中国同事担心安全,林占熺却想,如果能把菌草种在这里,大家有了正经工作,也不至于因为贫穷而去抢劫。

 

林占熺发现当地有野生象草,就在地里挖沟,覆上薄膜,将其培育成菌草。不过,培育需要灭菌仪器,一个锅炉要12万元,对巴新百姓来说成本太高,林占熺便想到用汽油桶,这样制作的灭菌灶只需800元的成本,而且操作简单、安全。

 

不过,当地农民没听过菌草,指着它摇头说:“dead,dead!”意思是种这东西挣不到钱,他们活不下去。

 

林占熺请部落酋长出面介绍菌草,还一家一家地教他们种植,看哪一户种得好,送他们一把中国镰刀。在很多原始部落社会,农器不多见,当地人更常徒手“砍”稻子和树叶。而在当时,中国镰刀则成了文化象征。林占熺在镰刀上刻“中国菌草”及其拼音,还召开大会,请驻地的中国参赞给当地的骨干农民送镰刀。“一把镰刀成本不过五六块钱,但代表着劳动和进步。参赞代表着中国,请参赞送,表示中国的支持。”

 

农民受到激励后,很有干劲,和林占熺还成了好朋友,就叫菌草为“林草”。他还在东高地省种植旱稻,结束了巴新无法自产稻谷的历史,还创造了世界最高单产纪录,旱稻首批收成就有9.6吨优质稻种,可扩种320公顷,为当地2000个农户提供稻种。巴新老百姓用国宝“极乐鸟”称呼林占熺。

 

2000年,巴新东高地省省长曾率团来福建访问。中国与巴新的友好关系持续至今。今年3月,东高地省省长还向中国捐款,支持中国抗疫。

 

2018年,林占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与当地农民庆祝丰收。

 

此外,菌草技术被列为援助卢旺达、斐济、中非共和国等国的项目。林占熺在非洲推广“10平方米菇场”,农户用10平方米土地一年可产1.2吨鲜菇,种菇7天后就有收入。2019年12月,在中非共和国61周年国庆庆典上,总统图瓦德拉专门为林占熺颁授指挥官勋章。

 

2019年,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为林占熺颁授指挥官勋章。

 

今年已经77岁的林占熺,是个温和的人,说话慢,语调柔,却很少笑。他有个弟弟,20世纪90年代在闽北扶贫,给菌草杀菌时突遇高压锅爆炸,被活活炸死了。“我为什么很少笑,因为我笑不出来,报道上好像是我在冲锋陷阵,实际上扶贫路上有很多人在付出,甚至牺牲生命。或许完成扶贫那天,我才能真正笑出来。”

 

今年9月9日,在教师节前夕,林占熺的学生和留学生送给他一个特制的地球仪,上面标注了菌草覆盖到的107个国家。作为回礼,他给每个人都送了一本他写的《菌草学》并题词:为国争光、造福人类。

 

环球人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