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实干在一线】
今年53岁的宋仁德在玉树草原很有名气,被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为“牛博士”。一是因为他是玉树仅有的有着10年留学经历的博士,二是因为他是扎根玉树34载研究牦牛的权威专家。如今,在美丽的玉树草原,因为有了他,牦牛产业发生了巨变,牧民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好。
牧民桑旦松说:“是‘牛博士’手把手教会我如何种草补饲,如何引导反季节出栏,我家收入大幅提高。”
牧民拉巴才仁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过去家里300亩草场养80头牦牛,每年只有七八头牛出栏,如今其中40亩变成了种草基地,草量翻番。近几年,在春季市场行情最好的时候出栏10头左右牦牛,近3年年均纯收入增加上万元。
“我是土生土长的牧区人,对草原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非常想用自己的学识帮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宋仁德说。30多年来,宋仁德成功完成生态畜牧业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成功推广牦牛高效养殖新模式,破解草畜矛盾,帮助牧民增产又增收。他说,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牧民生活如意,把三江源最好的草地留给子孙后代。
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牦牛头数占到全国牦牛总数的35%,而玉树的牦牛又占了青海牦牛总数的三分之一。1986年宋仁德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毕业后,主动要求到青海最为偏远又艰苦的玉树地区工作。当时,三江源头核心区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畜牧业举步维艰,牧民的牛羊越养越多,出栏率却越来越低。
在最初的10年,他几乎跑遍了玉树的山山水水、草原牧场,采集草种、记录数据、登记牦牛品种、收集牛粪样品……他用心倾听牧民心声,用脚步苦苦着力为百姓和草原寻找一条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他先后完成了“中国青藏高原放牧牦牛硒营养状态的研究”“玉树生态畜牧业研究与示范”等重点科研项目。
他还选取牦牛体系综合试验研发示范点,以减畜反而增收的事实来引导部分牧民改变传统养殖观念,通过多年的调查、测定,成功申报了“玉树牦牛”“扎什加羊”两个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地方品种,并通过现场鉴定。“现在我场每年能提供1500头优良的后备种公牦牛,帮助贫困牧户增加了收入。没有宋站长多年的努力,这些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这些项目而受益的曲麻莱县黄河源良种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长诺巴仁青激动地说。
“要想为牧民服务,首先要知道牧民需要什么,不跟牧民打成一片,就无法理解牧民之所急。”宋仁德意识到,三江源生态畜牧业要持续发展,一定要走“上联专家引技术,下达牧民见实效”的新路子。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1年,宋仁德被遴选为“十二五”期间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玉树综合试验站站长。该体系工作集动物疫病防控、畜牧技术研发推广和产业化于一体,这给宋仁德直接服务牧民群众搭建了绝佳的平台。
当谈及国家肉牛牦牛体系对养殖户的帮助时,杂多县莫云乡巴阳村扶贫对象扎西才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2014年冬天,玉树下大雪,我的十几头牛饿死了,加上大儿子做生意亏得厉害,也没有钱买太多的饲料,就想把牛全卖了。正在我左右为难的时候,玉树牦牛站及时提供补饲料技术,帮助我家渡过难关,现在我家的牦牛生产形势喜人。”
多年来,在宋仁德的带领下,玉树州创建了10多个以高原牦牛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牦牛养殖技术、补饲技术、繁殖技术为核心的高原牦牛高效配套养殖技术示范基地和上百个示范户,设置了划区轮牧、放牧强度实验围栏,辐射带动牧民万余户。
“牛羊是草原的希望,仅靠苦干很难有大的变化,科技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模式实现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是必走的路。”宋仁德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牧民群众富裕起来,同时,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好,留给子孙后代。”(记者 万玛加)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