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更令人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多篇高水平论文的第一作者均为该校资源环境学院2020届优秀硕士研究生——王家新。
做实验的王家新(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突破:以用促控,变废为宝
广东广州的六月,正午阳光刺眼,白色的温室大棚里热浪翻滚。豆大的汗珠流过脸颊、后背,研二在读的王家新正和课题组的同伴卢雪凝在生态农场里筛土、称重、装盆、喷水。为了保证添加了福寿螺粉和石灰的土壤所处环境的均一化,接下来的几天,他们都要围着温室中的盆钵打转了。
每年四月到十月,华南水稻主产区的水稻总会遭到福寿螺的啃食。基于科研团队的研究基础,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王家新的导师章家恩想把以生态防控为主的研究方向转到资源化利用上。为达到“以用促控”,王家新首先开展了用福寿螺烧制生物炭的实验,但因制取的效率较低,他改将螺壳或整只福寿螺烘干后磨成粉,作为酸性土壤添加剂,用于改良酸性贫瘠土壤。
与此同时,王家新又另辟视角,从福寿螺肉中提取“第三营养素”——卵磷脂。他采用乙醇和正己烷作为提取剂,成功完成提取实验。
为了促进土壤修复,王家新和团队伙伴们开展水生花卉(再力花)与水稻间作的野外试验。历时三载,他们最终发现水生花卉与水稻间作能够改善稻田土壤理化性质,从而保持土壤肥力。
“资源化利用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做的是通过发现和提高入侵生物的价值,来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环境和生活。”王家新说。
历练:摸爬滚打,练就过硬本领
王家新所在的广东省生态循环农业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壤生态、入侵生态、农业生态三个方向。在不断的摸索中,王家新一点点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
王家新照片(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在导师章家恩教授眼中,王家新潜心钻研、思维敏锐、综合能力强。师生二人常常分享想法见解,也会相互发问、讨论和辩论,那种感觉就像“高手过招”。
其实,王家新“初入江湖”时并不适应。他还记得,刚开始阅读数据库中的外文文献,自己仿佛面对“藏经阁”中的“武林秘籍”无从下手。为了能精准理解作者的观点,他坚持每天精读一到两篇外文文献,最终量变引起质变。
曾经导师给他的论文评语是“逻辑混乱,表达不清,重写”,于是他开始一遍遍地打磨、修改,一路摸爬滚打,不断提升。
墙上时钟的时针滑过10点,夜色下一盏灯还亮着。章家恩教授打开王家新的论文,开始校稿。他总会斟酌每一句、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一定要确保没有问题,有时甚至会思考一两个小时直到深夜。这种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也影响着王家新。
王家新说:“当发表的研究结果能够对研究者、读者提供参考、启发,或者能为实际生产和应用作出一点贡献,我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未来: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王家新从小爱到田间地头玩耍,家乡大朵大朵的白云定格成他心头最美的记忆,也埋下了今后与生态学结缘的种子。在大三面临工作与升学的抉择时,他坚定选择了科研这条道路。
尽管在家人、老师和朋友眼中,王家新是一块“科研的料”,但读研的过程中,他仍时常感到困惑和压力,他总会默默问自己:我不会放弃的,对吧?
最终,他坚持了下来。
2019年1月,王家新获得为期8个月的国外访学机会。那段时间,他跟随美国农业部林务局森林水文生态研究专家欧阳颖研究员从事森林水文生态模型方面的研究。他们常常到野外观测,采集数据,建立模型,预测走向。这段经历更坚定了他从事生态学研究的想法,也为之后的留学深造打下基础。2020年1月,王家新如愿获得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博士全奖录取。
对王家新而言,“优秀硕士研究生”已经成为过往。在科研的道路上,还有许多未知在等待他去探索,一切才刚刚开始,未来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