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正文

华蓉:教种植 讲环保 用食用菌带西南农民致富

发布日期:2021-05-06  浏览次数:123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华蓉在中国野生菌博物馆进行科普讲解。受访者供图冬春季节是云南菌农准备种植羊肚菌的大好时节,也是华蓉每年最忙的季节。作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华蓉没有限定的服务点,一个接一个新食用菌基地要跑,一场接一场培训要做,新的菌株筛选培育不能停
 

华蓉在中国野生菌博物馆进行科普讲解。受访者供图

 

冬春季节是云南菌农准备种植羊肚菌的大好时节,也是华蓉每年最忙的季节。

 

作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华蓉没有限定的服务点,一个接一个新食用菌基地要跑,一场接一场培训要做,新的菌株筛选培育不能停……

 

“在能帮助菌农增收的同时,保护好野生食用菌资源,逐渐壮大食用菌产业,也不枉费我这些年的心血、不负科技特派员的使命。”华蓉说。

 

把食用菌技术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这几天,在地处“三区三州”的云南怒江州泸水市老窝镇崇仁村,怒江学松食药用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何雪松正忙着给华蓉老师提供的羊肚菌菌种准备“粮食”——按照专家的配方和自己总结的经验,把皇竹草秸、玉米、基质材料等运到大山里的核桃林中。

 

“我原来只种茯苓和灵芝,在华老师和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孙达锋的帮助下,2020年起我种了1000亩山林范围的羊肚菌。”何雪松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有了技术支持,他2020年收获了6吨仿生栽培的高品质羊肚菌,还带动了7户建档立卡户脱贫。2021年,他打算试种3个羊肚菌新品种。

 

而在云南昆明市郊的五华区西翥街道花坡村,村委会主任周德富正在带领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采下一筐筐肥美的平菇,准备给来基地进行技术指导的华老师一个惊喜。周德富告诉记者,2020年,华蓉老师几次三番到村里,手把手教社员搭棚种菌,不厌其烦地讲解“菌宝宝”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和“食物”。

 

“在花坡村试种食用菌,我们是经过反复调研的。这里四季气温适宜,霜期很短、水资源便利,加之有菌种资金补助,三方可谓是一拍即合。”华蓉说,平菇是入门级的品种,通过一年试验,社员们摸到了门道,也看到了市场前景。

 

地处云南滇池上游的西翥街道,原本是昆明重要的肉猪、牛肉出产基地。由于滇池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需要,近年70多个养殖场停产转产,大量厩舍空闲,大伙儿也没事干。“猪圈、牛舍能不能种食用菌?”华蓉和她的团队成员通过详细考察,给出了最佳技术方案,并提供种植技术和菌种支持。

 

“这是化‘危’为‘机’的转型之路。”云南昆明市五华区科协主席郭峰告诉记者,猪圈、牛舍稍微改造了一下,群众就能挣钱。到现在为止,他们已协同华蓉带领的技术团队,投进了3万多个平菇菌包,有28户原来的养殖户参与。2020年5月,华蓉带领团队在西翥街道举办了第一期食用菌技术培训班,培训结束后,朵发、戴金丽两个农户当场就预订了1.5万个菌包,几个月间就成了小有名气的收入“大户”。

 

“食用菌种植周期短、见效快,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等特点。下一步还要教他们种大球盖菇、榆黄蘑等品种,开展林下和仿生栽培,那样菇农的收入还要更高!”华蓉说,总之要把更多的闲置资源利用起来,尽心尽力地帮助群众实现转产,让菇农得到更多实惠。

 

近年来,华蓉的足迹踏遍了云南怒江、红河、迪庆、曲靖等边远贫困地区,推广食用菌资源保护及扩繁促产、驯化栽培等实用技术,为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累计培训农民和种植户1万余人次,帮助建立起14个食用菌种植基地,辐射带动菇农约1.5万人。

 

华蓉帮助了很多菌农,无论是当地的科协领导,还是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她为“最美科特派”。

 

彩云之南科普讲解“一枝花”

 

在云南,说起科普讲解,科技特派员华蓉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不仅夺得过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的桂冠,还是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中华供销总社系统科普工作“一枝花”。

 

“华老师的科普讲解不是那种空中楼阁式的,很接地气,我们藏族姐妹都听得懂!”卓玛是云南迪庆香格里拉小中甸镇土生土长的藏族女企业家,经营着云品壹佰农业有限公司。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藏族群众参与到野生松茸采收队伍中。但同时,不讲科学的采集松茸方法,“杀鸡取卵”式撬挖未成熟童茸和含孢子的老茸、毁坏菌根菌丝生境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大伙儿发现松茸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采。如何让家乡的宝贵资源可以得到永续利用,卓玛想到了华蓉。

 

“科学普及也是科技特派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华蓉告诉记者,从2018年起,她先后十多次来到香格里拉小中甸,普及资源保护意识,帮助藏族群众拓展新的视野。“反反复复讲,图上讲、实地讲,分发资料,现场教学,几年下来,终于见到了一些成效。”华蓉欣慰地说。

 

卓玛告诉记者,从2020年的情况看,结合实际反复科普,香格里拉的菇农普遍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痛”和“重”,而且,华老师还教会大伙儿识别松茸之外的美味牛肝菌、黄牛肝菌、青头菌等高价值菌种,虽然不再大量采收松茸,但菇农的收入却不减反增。

 

近5年来,华蓉以食用菌科技馆、中国野生菌博物馆为依托,用好科技特派员的优势资源,接待到科技馆参观学习的群众、学生、企事业单位人员累计达2万余人次,为1.5万人次讲解食用菌科普知识,了解云南“山珍”的迷人奥秘,还发放食用菌宣传资料2万多份、图书上万册、菌包上万袋。

 

创新培育优势食用菌品种

 

在履行科技特派员职责的同时,华蓉还见缝插针搞科研。作为云南省科技创新团队“特色食用菌驯化栽培与高值化利用”的核心成员,她在新品种选育、驯化栽培等方面下了大功夫。近年来,她又把重点放在了羊肚菌上。

 

在四川甘孜、阿坝,高冷的若尔盖草原、红星草原是野生羊肚菌重要的产地,华蓉他们一次次地跑,还去了甘肃采集野生种质资源。

 

“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复杂。不持续付出,前期的努力可能都会付之东流。很幸运能采集到多样化的种质资源,再回到研究所实验室,分离菌株,进行驯化。”华蓉说,研究人员在研究所基地初筛和复筛,并分别在四川省大邑县,云南省晋宁区、盘龙区、武定县等多地示范栽培,鲜菇平均亩产突破了200公斤,被命名为“中菌羊肚菌1号”。

 

2020年4月,由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主持,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组认定了“中菌羊肚菌1号”新品种。鉴定组认为,该新品属于低温型食用菌,品种耐寒性好、产量高、口感好。成熟的子实体菌盖纵棱极为明显,具备一致性和稳定性,适宜在云南、四川、贵州等适宜区域栽培。

 

近年来,华蓉还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8项,主编、参编《食用菌栽培与生产》等著作多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与制定食用菌标准6项。(科技日报记者赵汉斌)

 

科技日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