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创新能力与创新实力不断提升。立足新时代中国创新面临的情境特征与发展需求,必须重构中国创新发展范式,加快塑造驱动我国高质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先发优势。本文拟分别从思想层、理论层和方法层三个层面建构中国新时代创新范式框架,并提出未来创新体系建构和创新发展的方向。
立足科技强国战略的新时代创新范式框架解析
新时代创新范式的建构首先需要明确我国实现科技强国战略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立足科技强国战略内涵与要义构建创新范式框架。
中华文化的整体性、综合性、前瞻性、动态性、伦理性等文化基因所蕴含的创新禀赋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创新范式奠定文化基础。以中华文化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思维方式看待新时代创新发展,强调创新要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发展,强化科学、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以前瞻思想与动态思想看待国家创新发展则意味着需要战略引领和前瞻布局,且这种布局必须基于全球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科技发展优势进行动态调整。以伦理性思维看待创新发展范式,需要驱动人性范式从“知识人”向“伦理人”的转化,关注社会伦理关系,强调以人为本。创新主体的重塑和主体间关系的重构,是新时代创新范式变革的关键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我国发展形势而提出并不断完善的,为新时代中国创新范式奠定蕴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制度基础。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我国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为准确把握人民创新奠定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亦体现在中国具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国应坚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活力人民”的三重力量,做好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以稳步实现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立足新时代外部形势和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宏观战略环境,本文提出“思想层—理论层—方法层”的创新范式框架。创新范式的思想层聚焦创新内涵要义的思想导向,创新范式的理论层聚焦创新的能力跃升,创新范式的方法层旨在为思想层与理论层的落实提供路径支撑。
思想导向:贯彻全面创新和引领创新
全面创新和引领创新分别从创新布局观和创新战略观两个视角阐明新时代创新范式的思想导向。全面创新强调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全要素创新,引领创新则强调未来视野推动下“企业—行业—区域—国家”多维度布局协同实现科技强国的创新范式。
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必须从全局观和整体观出发,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综合发展的全面发展观。全面创新的内涵要义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全面创新强调全局视野下兼顾各领域的全面创新,微观层面的全面创新则在整体视野下基于创新管理视角强调兼顾主体、内容和形式等各个部分的全面创新。两者相互补充与协同,统筹政策指引和创新实践。
引领性创新指“在国家、行业、企业协同作用下,企业以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为追求、长期主义、价值共创、意义驱动为遵循的引领性创新认知模型进行企业创新实践”,是企业创新实践导向下的“价值观—技术—市场”系统性创新模式。与此同时,引领性创新的内涵需要在“从驱动到引领升级”的企业创新认知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特别要形成人类文明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未来视野推动的引领创新,这一范式更关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着力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强国,是自主创新、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之后的应有创新要求。
能力跃升:强调原始创新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
在从创新型国家行列向创新强国行列迈进的窗口期,中国必须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这需要推动构建“高校+企业”多元化原始创新力量,既要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原始创新主体作用,亦要推动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并通过各类主体协同开展原始创新,推动原始性科学创新、原始性技术创新、原始性工程创新之间相互激发,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推动引领创新。同时,培养和激发面向原始创新的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以及工匠精神。此外,加强原始创新政策支持。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而不同的发展范式下对“人”的理解是不同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创新领域的凝练与升华,是进一步落实全面创新的基础范式。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创新治理的人民路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东方文化智慧。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一方面需要建立全员创新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挖掘与响应广大人民的功能、社会、环境等多维度需求。
方法力撑:遵循体系工程牵引和数字科技驱动
体系工程和数字科技分别从思维方法逻辑和工具方法逻辑两个视角为全面创新和引领创新的贯彻、原始创新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的落实提供方法论支撑。
现代科学技术的建立和发展,隐含的认知逻辑是事物之间的关联是线性的。新时代创新需要基于体系思维展开问题分析与寻求解决方法,这与中华文化的创新基因的内核是一致的。尽管当下学术界对体系思维和体系工程的研究仍未成熟,以体系工程牵引的创新范式亦仍在探索中,但我国已有较多企业开始探索基于体系科学的组织模式。立足科技强国战略目标,以体系工程牵引下的创新范式能够为异构数据的组合、知识融合机制、开放创新机制以及创新公地治理提供支撑。
伴随信息革命的纵深发展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数据成为新兴生产要素和创新驱动力。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基础模型快速发展,数字科技将成为驱动创新范式演进的重要引擎。基于空间视角,创新从“社会空间—物理空间”的二元场景向“社会空间—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的三元场景转变,驱动人机互动模式的变革并带来巨大的创新空间;基于主体视角,有智数字体从“机器学习”到“机器创造”,将会成为创新的新主体,驱动着创新范式从后熊彼特创新范式向一种全新范式演变。因此,我国创新发展必须紧随数字科技浪潮,以数字科技驱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我国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
(原文刊载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年第12期,作者单位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姜晓磊/摘编
责任编辑:姜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