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人文历史 » 正文

黄河流域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传承

发布日期:2025-03-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郑天一 张兆林  浏览次数:3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阅读提示:黄河流域的物质器具不仅满足了民众的实际生活需求,同时也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并参与构成了艺术活动的整体语境。了解黄河流域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居住、服饰、饮食、生产及出行等,可以更好地理解黄河流域民间的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体。

黄河流域在中国古代长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而存在,且千百年来一直是南北文化交汇与融合的重要舞台。黄河流域孕育出的黄河文化不仅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更通过礼制传统、农耕智慧等文化基因的赓续,在当代保持着强大的文化生命力。这种兼具根源性与延续性特质的文化发展,与当地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仅是地区历史文化的静态记录,更体现为一种动态的生活实践与精神传承。除具象的物质载体外,流域内的民众通过世代相传的手工艺、口头传统、表演艺术和社会习俗等形式,描绘着黄河流域百姓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通过民间日常创作来解读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摹写文化整体脉络中的生活片段,能够为区域社会或民间艺术的探索提供重要价值,继而揭示民间艺术创作及民间艺人群体充满活力的生命轨迹。

黄河流域的民众通过参与社会生产劳动逐渐构建起以农耕、渔猎、游牧和商业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综合体,且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演进,商贸活动带动了沿黄地带的文化交流,不同地域间的民间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彼此影响,从而形成了黄河流域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劳动实践与精神家园之间横向或纵向的联系,是构筑黄河区域民间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纽带。

劳动实践延伸出物质文化遗产。具形的文化遗产是民间生活的重要内容,虽是基于实用功能和自然属性而生发的,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总是寄寓着美好的想象与虔诚的祝福,所以物质文化往往鲜明且直观地反映了区域和族群的独特特征。黄河流域的物质器具不仅满足了民众的实际生活需求,同时也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并参与构成了艺术活动的整体语境。了解黄河流域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居住、服饰、饮食、生产及出行等,可以更好地理解黄河流域民间的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体。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物件,是当地百姓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依托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创作,并逐步演变至当下的生活必需品等实用物件,以此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黄河流域特定的文化意识与审美追求。

实用得体的黄河衣衫。黄河流域的传统服饰反映了该地区多样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特征。民众根据季节变化和生产活动的需求制作衣物,如棉花与桑麻等天然材料被广泛使用,不仅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也展示了当地人民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在近现代便服流行之前,沿黄流域的不同民族亦有各自特色的服饰和装饰技艺,上游的羌族、回族等披着袍服搭配银饰,中游的汉族扎着方巾身着皮袄,下游的百姓又喜穿粗布麻衣。此外,沿黄百姓还掌握刺绣、织锦等技艺。这些服饰与技艺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表达,亦为沿黄百姓身份认同的代表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温饱精致的黄河美食。饮食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黄河沿岸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丰富的农作物如小麦、玉米、大豆等,为民众提供饱腹之物。区域内的传统面食文化尤为突出,包括馒头、面条、饺子等多种形式,体现了人们对食材加工的独特智慧。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渔业资源也是当地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鱼虾等水产品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人们为了祭祀神灵还制作出形形色色的供品,如春节时的花供、面塑、礼馍、印馍、年糕等,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觉享受,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基因与烙印。

牢固美观的黄河建筑。黄河流域的传统民居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考虑到安全和保暖的需求,房屋的设计也因地制宜。例如,在山陕地带可以看到半地下式的窑洞住宅,这种建筑形式充分利用了黄土高原的地质特点,既节省建筑材料又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黄河下游的平原则多为平房或合院,这些建筑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对外界的防御功能。此外,各种亭台楼阁、庙宇塔阙在满足基础的架构和职能外,透露出黄河百姓对装饰造型的独特艺术情致。

便捷舒适的黄河出行。黄河流域的交通自古以来便围绕着物资交易与日常生活展开,从畜力与人力的搭配到铁路与轮渡的演进,交通方式的演变反映了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嬗变的轨迹。早期的河流既是障碍,也是连接黄河两岸的重要通道,羊皮筏、舢板等简易船只成为水路的交通工具。随着社会发展,陆路交通逐渐发展起来,马车、平车等成为人们出行和运输的首选。伴随着商客出行的不仅仅有交通工具,还有各类客栈、戏台、码头,歌乐与戏曲、博戏与棋戏成为大众旅途的伴侣。便捷的交通工具搭配各类文娱活动,让奔波的旅途暂消客愁。因而,黄河流域的出行展现的不仅仅是民间劳动人民的智慧,还始终贯彻着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黄河流域的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局限于可见的建筑与文化物象,而是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而形成了一个多元且丰富的文化综合体。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黄河流域人民如何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并通过物质世界的表象折射出人类文化深层次的意义世界。它们不仅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解读不同文化与群体价值观的关键媒介,还深刻揭示了黄河流域百姓如何借助物质资源进行创造,以表达社会关系与文化内涵的原理。

精神家园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涵盖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领域。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瑰宝。相对于社会生产实践而言,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创作是源于俗信活动等主观意志的表现,亦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真实祈愿,并在人与自然互动进程之中接续进化。

生成于日常劳动之中的民间艺术总是展现出一种“恒常性”的主题,这其实与黄河流域百姓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如陕西安塞剪纸中祈子和延寿主题的葡萄与寿桃造型,表露了生命主体对生存本能的渴求;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中纳福和招财的主题,其中灶王与财神的形象呈现了生命主体对生物性存在的基本生存资料的占有意欲;河南淮阳泥泥狗中驱邪和禳灾的老虎与人头狗作品,显示了生命主体对和平生存环境的希冀。这些功利性的倾向显现了黄河流域民间百姓对以生命本质为核心的自然要求与肯定态度,也透露出他们追求完美、自由和永恒生命存在的坚韧心向。

对于黄河流域的民间大众而言,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作为满足温饱后更为高级的生命情感与精神活动,而日常生活与民俗信仰则是激发艺术创造活动的源泉。民间百姓对诸多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进行了人性化的诗意处理,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传播,从而达成某种共识。这些充满了人性和地域性的审美意识,是黄河流域民间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间联动的桥梁,也是民间理想化家园的导引与制约。如山西花馍作为沿黄中游民间的日常食品,因造型和用途而致其寓意与韵味有所差异。本为食用的蒸馍经过揉捏、造型、赋色等装饰效果后,从民众饱腹之物变成了进奉神明的贡点,借此以媒介的形式打通了天与地、阴与阳的通道,并在各种节日、仪式与庆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生活与艺术的联动,使得艺术与日常、民间与信俗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相连的共存关系。

民间的艺术观念作为普通民众认知方式与认识成果的积累,体现了现实生活中意识与行为活动的延续性。在黄河流域的乡土社会中,民俗与艺术创作构成农闲时段百姓最重要的精神活动,不仅关怀个体心灵,还形塑了群体的价值观与文化认同。各种民歌、戏曲、舞蹈和游艺活动,在满足民众日常休闲娱乐的同时,也是促使大众保持持续向前的精神力量。

伴随历史的演进,黄河流域有形的文化遗产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交融,并借助民间百姓的双手铸造出以黄河文明为符码的精神世界。在这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既有典藏般浩瀚深邃的文化巨著,又有史诗般悲壮动人的历史篇章,更有长期生活在乡野中被历史所埋没的多彩画卷。黄河流域的民间文化遗产恰似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滋养并浸润着乡土百姓的心灵,赋予其生命的意义与文化的温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民俗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2ZD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黄河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黄河学研究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姜晓磊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