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湖北麻城:茯苓窝的生态价值转化之路

发布日期:2025-03-27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作者:陈佳玉  浏览次数:4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黄土岗镇的深山中,一座曾因交通闭塞而日渐凋敝的古村落,正经历着令人瞩目的现代转型。这座名为茯苓窝的村庄,通过系统性生态价值转化工程,成功实现从“空心村”到国家级康养示范区的跨越,为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生态筑基:多维数据勾勒发展底色经专业机构检测,茯苓窝所在区域负氧离子浓度峰值达4.2万个/cm³

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黄土岗镇的深山中,一座曾因交通闭塞而日渐凋敝的古村落,正经历着令人瞩目的现代转型。这座名为茯苓窝的村庄,通过系统性生态价值转化工程,成功实现从“空心村”到国家级康养示范区的跨越,为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生态筑基:多维数据勾勒发展底色

经专业机构检测,茯苓窝所在区域负氧离子浓度峰值达4.2万个/cm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40倍。依托5200亩立体生态空间,当地构建起“山水林田村”生命共同体,其中原生林覆盖率维持在92.3%,完整保存明清古建筑49栋。这一数据支撑使其斩获“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森林康养人家”两项国家级认证。

“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对古建筑实施修复。”项目总规划师介绍,团队采用传统榫卯工艺复原飞檐斗拱,同时嵌入现代卫浴系统,实现138间客房的历史空间活化利用。这种“修旧如旧”的改造理念,使古村肌理完整度保持在87%以上。

产业破局:“三权分置”改革激活沉睡资产

面对传统村落普遍存在的产权困境,麻城市政府创新实施“三权分置”改革方案。通过流转闲置农房100栋、耕地350亩、山林4000亩,引入市场主体茯苓窝康养农场投资2.5亿元,构建起“保底收益+按股份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2024年统计显示,该模式带动300名村民就地就业,村集体经营性增收突破12万元,年产值达360万元。

“我们不是简单的民宿集群,而是打造全产业链康养生态圈。”茯苓窝康养农场总经理罗卫刚向记者展示数据:项目年接待游客量达10.7万人次,其中康养客户复购率高达63%。这得益于武当康养研究院研发的九大康养体系,包括将本地107种道地药材融入四季药膳的食养方案。

文化铸魂:非遗活化构建精神原乡

在硬件改造基础上,当地着力重塑文化认同。麻城市通过全景式梳理东路花鼓戏、老米酒酿造工艺、麻城花挑等8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完整保护谱系、非遗传承人保护协议,定期在各个传统村落开展非遗传承培训;2024年,麻城市组织开展21个中国传统村落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二十四节气》纪录片,将节气的自然万物更始与麻城的非遗技艺、传统村落与农耕智慧拍成一张闪亮的文化旅游名片。游客服务中心内的数字展馆,则通过VR技术重现二十四节气农耕场景,实现传统文化的情景式传承。

艺术赋能计划更让古村焕发新韵。2024年自湖北美术学院在茯苓窝设立创作基地起,组织46名艺术家驻村创作,形成书画作品213件,先后邀请黄冈师范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文创学院等高校学生前来茯苓窝采风写生,不只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着传统村落的新变化,也让文艺活动、娱乐项目与农家体验在这一刻有活力地创新融合,真可谓冬日围炉煮茶观雪,夏日溯溪避暑探瀑,稻田摸鱼与露天KTV动静相宜,四季游玩活动覆盖全龄段。

全域联动:“七大工程”织就乡村振兴网络

麻城市推进总投资3.7亿元的振兴系统工程,包括古建修缮、交通网络优化等七大专项。现已完成桐枧冲瀑布群生态修复、红色遗址连片保护等工程,建成“两小时康养旅游圈”。

随着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进入冲刺阶段,茯苓窝的进阶版图已然清晰:规划中的森林疗愈中心将引入德国康复体系,千亩蓝莓基地对接生物医药产业,智慧康养云平台实现全周期健康管理。

这座青砖黛瓦的古村,作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案例,“麻城方案”正为乡村振兴提供兼具诗意与远方的实践样本。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李玉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